滬港通造牛市 還差得遠

亚太日报

text

【亞太日報 李哲】從1990年交易至今,A股已茁壯成長了24年,而滬港通開通,代表了A股實質性邁入全球化投資的新時代。滬港通短期無疑對A股或有提振作用,但更為關鍵的是,在兩地互通交易的同時,制度性的改革必須要與時俱進。

截至11月17日11:30分,滬股通每日額度130億還剩23.79億,港股通每日額度105億還剩94.47億。從資料上來看,全球投資者對A股的興趣遠遠超過A股投資者對港股的興趣。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方面,從世界經濟來看,目前中國經濟依然是領頭羊,而A股近幾年的低迷,一些股票存在明顯估值過低;另一方面,A股中存在著一些稀缺資源類的股票,對國外投資者而言這是所謂“中國特色。

即便是僅有100多億的“外資支持,但信心的提振作用非常明顯,截止11月17日上午收盤,A股收盤於2495.8點,半天時間上漲0.69%。外來和尚好念經,這句中國的俗語倒也很適用於今天的A股。

不止滬港通交易日當天的表現,從滬港通確定以來,A股上漲的重要動力就在於此。在今年實體經濟、宏觀經濟越來越差之際,A股整體的表現可謂光彩亮麗。

短期來看,國外投資者的積極參與,必然對A股有提振效應,但中長期來看,A股的上漲動力則必須來自於實體經濟的好轉以及制度性規則的進一步改革,兩者缺一不可。

實體經濟與股市

從全球來看,股票市場的上漲,最大的動力都是來自於實體經濟,只有實體經濟盈利狀況向好,股市才有機會迎來發展,即便短期銀行股、券商股以及科技股可能很受青睞,但真正影響股市還是實體經濟,因為實體經濟的權重最大。

另一個很淺顯的道理是,資本市場要服務於實體經濟,若實體經濟不改善,資本市場也很難起色,這也就是A股近些年起不來的關鍵因素,即投資人對中國經濟存有擔憂。

為什麼中國經濟如此高增長投資者還擔憂?主要原因也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近些年靠投資驅動式的刺激政策,錢最終流向了房地產以及大投資大項目領域,佔據市場主力的中小企業嗷嗷待哺;另一方面是絕大多數產業都出現了產能過剩,無論是鋼鐵、水泥還是其他中低端加工業,甚至包括前兩年資金湧入的房地產也出現了產能過剩,在自我消化不了以及出口難以解決之際,產能過剩一直困擾中國經濟。

所以,總有人認為,中國GDP增長如此迅速,A股近些年不增反降,存在明顯低估。但中國GDP連續多年的高增速帶來的後遺症也越來越明顯。

因而,在實體經濟這兩年陷入困境之際,A股低迷就不難理解。滬港通可能為A股帶來短期炒作空間,但從價值投資理念來看,公司盈利不改善,股票飄紅終是曇花一現,如同2007年A股直沖6000點,而08、09年甚至後續幾年市場資金也非常充裕,但A股終究還是回落了。

具體到實體經濟,10月份滙豐服務業PMI指數為52.9,低於9月的53.5,連續第二個月下滑,創2014年8月以來的新低。同時,滙豐10月份製造業PMI終值也才50.4,表明製造業依然還處於疲弱狀態,而根據國家統計局10月份公佈的資料,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7.7%,比9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整體上,從目前宏觀經濟走勢分析,絕大多數已經承認中國經濟下滑不是短期現象,而是結構性難題。

結構性難題是根,滬港通是表,根子問題若不解決,滬港通也很難為A股帶來牛市。

制度性規則的重要性

另外,光有經濟支撐還不行,還必須有與之配套的制度性規則。2001年,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提出“中國股市賭場論,即有些人可以作弊和操縱。時至今日,他仍然認為,這些年中國股市有所進步,但根本的好轉還沒有出現。

前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也曾直言:“小偷從菜市場偷一棵白菜,人們都可以義憤填膺。但是若有人把手伸進了成千上萬股民的錢包,卻常常不會引起人們重視。

近些年,無論是證監會還是交易所,都不斷加強對內幕交易以及造假等方面的懲治力度,但違規現象並沒有就此減少。從香港和國外經驗來看,除了監管機構之外,更多地要靠市場來監管。

如何依靠市場來監管?即通過專業律師、專業機構以及專業的投資者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督,依託於成熟有效的做空機制,除了“揭底還能賺取利益,這種獎勵投資者揭發壞公司的行為,無疑對監管機構能起到了非常好的監管補充作用。

而這種成熟有效的公眾監管措施,目前A股仍缺失很大,甚至由於上市公司與地方政府的密切關係,一度對這類公眾監督的打擊非常之大,比如“天地俠影事件。

除此之外,還包括上市制度等,為什麼最優秀的企業都去美國、香港上市?監管層制定的“明文增速是否合理?這些還都需要進一步調整完善。

因此,滬港通若能在A股制度建設領域讓A股的“遊戲規則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與全球資本市場接軌,這不失為一個大的突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A股的改革任重道遠,滬港通還僅僅是提供了一個大的交易管道,其背後的制度改革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