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哈薩克斯坦的“絲路”印象

text

新華社阿斯塔納6月4日電通訊:哈薩克斯坦的“絲路”印象

新華社記者張崇防

聶雲鵬

“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大漠飄飛的嫋嫋孤煙”,這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個多月前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對古絲綢之路的“印象”。他在演講中發出了與沿線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

哈薩克斯坦地處中亞,東南連接中國新疆,北臨俄羅斯,南與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接壤。專家們認為,古絲綢之路橫貫哈薩克斯坦全境,舊都阿拉木圖更是絲綢之路的咽喉,是古代中國通往中亞之路的必經之地,長期充任中西方貿易的“中繼站”。

在今天的哈薩克斯坦,人們對絲綢之路的印象又是什么?

“中國媒體絲路行”記者來到哈薩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圖,尋找有關絲綢之路的遺存。

儘管在這座中亞最大城市裏似乎已很難發現見證古絲綢之路的實物,但仔細觀察後不難發現,在哈薩克斯坦的現實生活中,絲綢之路的痕跡“處處可見”。

上周,哈國家博物館剛剛舉辦了中亞國家手工藝品展銷會,博物館大門上方挂著印有沙漠駝隊及“絲綢之路”字樣的巨大條幅。參展攤位佔據了館內的三層樓,展品種類從絲綢服飾到茶具餐具和工藝品,無不透露出古絲綢之路的風韻。據在此擺攤的客商介紹,這樣的交易會每年要舉辦四次。

在阿拉木圖市區的一個大巴扎,記者發現,不少新鮮果蔬並非全部產自當地,也並非全由當地客商經營。阿拉木圖的蘋果,俄羅斯的大櫻桃,中國的巴旦木和小胡桃,烏茲別克斯坦的白杏以及各種新鮮蔬菜,在這裡匯聚。商人們會視情況用俄語、哈薩克語、維吾爾語或土耳其語等競相攬客。26歲的小夥哈伊姆說:“最先是我的父親在這裡擺攤,現在我很樂意地接過了他的生意。”

相較古絲綢之路的痕跡,哈薩克斯坦對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印象更深,也更感興趣。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近來表示,要把阿拉木圖建成新絲綢之路上的“金融中心”。他與中國領導人共同關心的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已開始封關運營,哈方客商入區經營,兩國邊境貿易較以往更加快捷、暢通。

不少當地民眾認為,幾年前正式啟動的中歐國際公路哈境內路段的工程已屬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一部分。

在建的這條公路名為“西歐—中國西部”國際公路運輸走廊,全長8445公里,哈境內路段總長2787公里,穿越該國的五個州。道路全線貫通後,中國經俄羅斯到西歐的線路將較現在縮短三成以上。

“這可以吸納大量勞動力,通過哈國境內轉運的貨物量將大幅增加,屆時貨物與人員也不用擠在阿拉木圖中轉,而沿線的地區和城市都有了發展機會。”一位哈薩克斯坦居民這樣向記者描繪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前景。

在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市場上,自然少不了華人身影。1965年出生的黃潔來到哈薩克斯坦已逾20個年頭,現在阿拉木圖市區的亞聯市場經營一家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的店舖,主要經營廚具等日用品。

據這位女老闆介紹,她店舖的日營業額在30萬元人民幣左右。大多數商品從中國內地運來。“現在很多人都在談絲綢之路經濟帶,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通關的速度越來越快,貨品通常兩天內就能順利抵達。”

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總統府西南方向有一座地標性建築——北京大廈。總經理王山告訴記者,這家隸屬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五星級酒店吸引越來越多“高級別”商界人士入住。公開的會議信息表明,這裡舉辦了多場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關的研討會。

“這是我們樂見的一個現象,無論是對中方人士,還是對哈方以及絲綢之路沿線其他國家的企業界和商界人士,北京大廈都是一個紐帶和橋梁,甚或是一個‘加油站’。”王山說,酒店用地道的中餐,包括哈薩克人最為喜歡的宮保雞丁、魚香肉絲、松鼠魚、軟炸蘑菇,尤其是烤鴨,來幫助各方深化對絲綢之路的印象。

“如果把漢語、石油和絲綢之路三者放在一起,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記者問21歲的女大學生愛拉。

“就業,”愛拉簡單直接的答覆有些出人意料。

愛拉是哈薩克斯坦國際關係和外國語大學的學生,在該校的中哈文化中心學習漢語四年,能清晰地寫出“絲綢之路”四個漢字,她計劃今年9月前往中國人民大學攻讀碩士。

“再經過幾年的漢語學習,我就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希望畢業後能進入中國大公司工作。”她認為,中國能提供“更大、更多的”機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