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藍皮書:中國與東盟共建海上絲路需注意三方面問題

人民网

text

【亚太日报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學者主編的《亞太藍皮書:亞太地區發展報告(2015)》今日在京發佈。皮書指出,東盟是中國構建新區域合作模式的首選物件,在共建過程中應注意三方面問題。

藍皮書指出,一方面,南中國海是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海上東盟國家自然是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優先選擇。另一方面,中國—東盟已經在雙邊自貿區建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合作經驗,這是進一步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基礎。而更為關鍵的是,中國—東盟目前面臨深化合作的瓶頸,亟須在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進程中探討新的合作模式以實現突破。要實現在與東盟國家建設海上絲綢之路過程中構建全新合作模式的目標,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要把命運共同體概念融入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推動合作朝著政治互信的方向發展。從2001年開始,中國—東盟進入了雙邊自貿區建設進程,以經濟利益的雙贏為指導思想的中國—東盟合作在此後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隨著中國—東盟經濟相互依賴的加深,政治互信赤字問題在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日益凸顯,甚至成為深化雙邊合作的障礙。因此,在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同時應全面闡釋和落實命運共同體概念,使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成為突破經濟利益雙贏的合作,成為探討崛起大國處理國際合作關係的樣板。

第二,要在互聯互通、產業合作進程中豐富雙贏概念。目前,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已經在建設中。其目標是進一步深化雙邊經濟的一體化、構築更加全面的相互依賴關係。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涉及區域合作的方方面面,其中的互聯互通合作以及產業合作應關注東盟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國之間以及各國內部產業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在合作中應力求通過基礎設施提升、產業促進以及能力建設等提高落後國家、地區參與自由化安排並從中獲益的能力。通過打造一個地區、一個產業的成功合作案例,從一個更為微觀的層面為雙邊合作提供正面認知。

第三,要關注以人員交流、增進人文合作為主的人與人之間的互聯互通。中國—東盟合作以來,雖然相互之間的人員交流不斷增加,特別是往來各國之間的旅遊人口快速增加,但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繁榮興盛的經驗表明,伴隨商品流通與產業合作的人員流動,以及建立在人員流動基礎上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是把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密切聯繫在一起的重要黏合劑。今天,海上絲綢之路也應更加注重人與人之間更深層次的交流。目前,中國已經開始推動的支持和鼓勵周邊國家青年學生留學中國的人文交流工程應受到更多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