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對拉美的啟示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趙暉)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召開在即,正值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化遭遇“逆流”,各國都在探索走出危機的道路。中國經濟面對金融危機挑戰仍保持較快速度增長,不僅為世界經濟貢獻了增長動力,也積累了足可借鑒的發展經驗。

專家指出,結合拉美國家的發展實際和現實困境,中國的三個發展理論:“鞋子”理論、“過河”理論和“修路”理論,或許能為這些國家應對全球經濟低迷提供破局良策。

“鞋子合不合腳,只有穿的人才知道”

2014年7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西國會發表演講時說:“鞋子合不合腳,只有穿的人才知道。我聽說,巴西也有這樣的諺語。說明這是一個眾人皆知的常識。世界上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我們應該繼續堅定支持對方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

這是對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發展經驗的高度凝練。中國的發展實踐證明,無論是政治制度,還是經濟發展模式,都不能簡單地照抄照搬西方國家的所謂“藥方”,世界上並不存在包治百病的“洋醫生”。

拉美國家就在這樣的“藥方”上吃過虧。上世紀80年代,深陷債務危機的拉美各國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開出的“藥方”——“華盛頓共識”,期待以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場化為核心的新自由主義改革幫助國家走出滯脹。

誠然,新自由主義政策的短期成效非常明顯,拉美國家的通貨膨脹得到了有效遏制,經濟也呈現復蘇跡象。但按照西方要求進行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後患無窮,系統性風險極高,導致拉美國家接連爆發金融危機,陷入了另一個“失去的十年”。此外,冒進的私有化改革令社會兩級分化日益嚴重,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

今年5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三位經濟學家聯名發表文章,對新自由主義的“超賣”現象提出反思。文章指出,金融自由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並不確定,但與經濟動蕩和危機頻率卻密切相關。1980年至2014年期間,在50多個新興市場經濟體中,共監測到165次異常的資本流入,其中五分之一以金融危機告終。

秘魯國立聖馬科斯大學東亞問題專家卡洛斯·阿基諾教授指出,一些拉美國家的失敗教訓和中國的成功經驗都說明瞭一個問題:選擇適合自己國家的發展道路,而不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

“摸著石頭過河”

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領導人就提出,改革就要“摸著石頭過河”,找準突破口和試驗場,在實踐中摸索。

正是憑著這種敢闖敢幹的開拓精神,1980年,中國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成立了第一批經濟特區,率先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局部地區的制度創新,推動整體改革。

如今的深圳,已從一個人口只有3萬人的邊陲小鎮,發展到人口過千萬的現代大都市,國內生產總值也從1979年的不到2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1.75萬億元。隨著華為、中興、騰訊、大疆、光啟等高科技企業的迅猛擴張,以及上千家各類科技研發機構的進駐,深圳正加速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的“中國硅谷”。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柴瑜認為,中國發展經濟特區的成功經驗值得拉美國家借鑒。尤其在經濟發展模式相對單一、國家利益集團相對固化的南美資源型大國,市場保護的傾向性較強,投資便利化程度較低,難以在現有體制下找到發展的突破口。

柴瑜進一步指出,在不少拉美國家遭遇經濟寒冬的背景下,中國與拉美可以在建設經濟特區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將中國以經濟特區為試驗田、在實踐中摸索發展規律的做法向有需要的拉美國家推廣,為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轉型貢獻中國智慧。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阿莉西亞·希龍也認為這一“面向未來”的漸進式改革是中國發展的關鍵。她認為,與拉美國家相比,中國的優勢是有比較清晰的短期、中期和長期發展規劃,使得類似於經濟特區的改革得以延續和推廣。

“要致富,先修路”

自上世紀80年代起,“要致富,先修路”成為了中國最流行的發展口號之一,中國的基礎設施狀況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鐵、機場等許多基建領域已處於世界先進水準。

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測算,1992年至2011年間,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佔國內生產總值的8.5%,居於全球領先地位。

與之相比,拉美基礎設施薄弱,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成為其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大掣肘。根據經合組織測算,拉美的物流成本為產品價值的18%到35%,而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平均成本僅為8%。

另據拉美開發銀行估算,拉美國家基礎設施投資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左右,但若想達到東亞的基建水準,投資比例應至少增至國內生產總值的6%,等於每年需要投入近300億美元改善基礎設施狀況。

此外,作為智力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對於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據聯合國拉加經委會的報告稱,由於整體教育水準偏低,人力資本較為落後,拉美公司面臨嚴重運營問題的可能性比亞太經濟體高出15倍。

阿基諾表示,拉美國家資源豐富,但缺乏與之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本,無法將資源有效地轉化為工業品。中國從玩具、服裝等低附加值工業品出口逐漸轉型為智能手機、汽車等高附加值工業品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本的大幅改善。

值得強調的是,中國正加大對拉美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今年1月,總規模達100億美元的中拉合作基金正式投入運營,中方還將把中拉基礎設施專項貸款額度增至200億美元。中國經驗在拉美正不斷轉化為實際行動,中拉攜手加強產業升級,共同應對危機挑戰,成效和前景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