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岩聪站在界碑旁。云南省公安厅供图
中新网昆明5月14日电 题:中缅边境巡边人:腰挂佤族“剽牛刀”为国戍边逾50载
作者 缪超
身着迷彩服,腰挂开山“剽牛刀”,肩挎多彩佤族包……无论刮风下雨,岩聪每天都要在边境线上走一遍,一个来回10多公里。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与缅甸接壤,当地边境线上驻守着一位佤族老巡边员岩聪,他5岁随父巡边,守护4块界碑、7.9公里边境线,为国巡边55年,累计走了10多万公里。
图为岩聪在边境线上巡逻。云南省公安厅供图
1960年,西盟县岳宋乡4块界碑连续竖立起来,岩聪也是这一年出生的。从他记事起,基本上每天都要和界碑见面。岩聪说,“我每次都要去摸一下它们,所以对界碑有不一样的感觉。”
“小时候,父亲就叫我跟他去学习如何巡边。”岩聪说,作为只有五六岁的孩子,当时并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巡边。岩聪问他父亲巡边是什么意思,父亲说:“巡边就是保护我们的边境线,你要看护好这些界碑,这些界碑是国土的最好证明。”
小时候,父亲告诉他:“管理好这片土地,就是管理好自己的肚子,这样才能吃得饱。”现在,岩聪说,“任何人都不能侵犯我们国家的土地,如果土地没了,我们的好日子也就没了。”
当初,从180号界碑到182号界碑,再到183号界碑,没有可以正常走的路,到处都是丛林,山路崎岖、荆棘满地、山高坡陡,现在巡边走的路基本上都是岩聪年轻时用砍刀砍出来的。
1989年的一天,岩聪自己一个人拿着佤族的长刀去巡边,在一个陡峭山坡处砍草的时候伤到了自己的大腿,他强忍着剧痛在周围找了些草药,搓揉之后敷在大腿上,又慢慢扶着树翻过陡坡来到界碑旁察看后才回去。
由于当时医疗条件不好,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落下了病根,时不时还会疼。
岩聪说,“那个时候条件不好,特别是八九月份,一直都在下雨,深更半夜、天还没亮就去巡边了,山上豹子、老虎、马鹿、麂子、野猪等很多,巡边的时候会碰到,还是挺害怕的。”
尽管害怕,但还是得坚持去,天天如此,长此以往,几年下来,巡边员和野兽都彼此熟悉了,遇到老虎时,巡边员心里的恐惧也少了许多。
岩聪说,“或许它们也能感受到我们巡边是为了保护它们、保护它们生存的环境,只要你不触犯它,它就不会咬你,它就是会在远处一直盯着你。”
图为穿着佤族传统服饰的岩聪。云南省公安厅供图
巡边固防,不仅要守好每一寸土地,还要维护好边境形象,特别是当前,巡边还得防范疫情输入,守护好身后民众身体健康。
“我不希望我们这里成为偷渡的通道,不希望疫情进来危害大家。”岩聪说,正是因为这样,他对发生在辖区内的大小事都要管,村民吵闹甚至牲畜越界吃草他都管,他说,在边境线上,大小事都事关国家的形象,不能让别人看笑话。
岩聪在巡边的过程中,经常给村民们讲道理,让他们从内心不给违法犯罪提供条件,比如不运送偷渡人员等等。他还经常和同事半夜悄悄埋伏在树林里,一旦发现不法分子,马上和派出所民警实施抓捕。
30多年前,边境线上的树木被砍伐,对于岩聪来说,日渐稀疏的森林,像一根针一样刺痛着他的心。
他希望守护的边境是绿树成荫、美丽漂亮的,随即到有关部门申领了近20000颗杉树、水冬瓜树、酸木瓜树苗,拿到树苗后,又马不停蹄地携妻子和亲戚一同前往山林种下了树苗。
图为岩聪为年轻的民警们演奏佤族乐器。云南省公安厅供图
现如今,80亩荒芜的山坡变了样,当年种下的一棵棵树成了参天大树,现在的巡边路两旁郁郁葱葱,像一个个英姿飒爽的哨兵。岩聪感慨道:“边界线上的树林已经长大了,也变得更漂亮,守护边境更踏实了。”
岩聪还是佤族乐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经常在巡边的过程中,闲暇时给大家拉上一曲,消除大家的疲劳,让外地来的民警感受到这里的美好,“佤族文化和守护的界碑一样,都要传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