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終非台灣之福———台灣社會反思反服貿運動一週年

亚太日报

text

(記者陳思武 曹典)台灣反服貿(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運動18日屆滿一週年,多個發起團體18日重返立法機構,發起繞行活動。與此同時,社會各界也紛紛反思運動的得失。有調查顯示,將近六成受訪台灣民眾已幾乎忘了運動的起因。

新華社記者在現場看到,反服貿團體18日上午動員支持者繞行立法機構7圈,提出降低“公投“罷免提案門檻等訴求。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學運要角陳為廷、黃國昌等人重返去年運動現場,活動氣氛平靜,到中午基本已退場。

由於個別反對團體喊出要“複製去年運動的做法,台北市警方專門加強警力,維護安全及交通疏導,並將台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行政管理機構、立法機構等地點列為重點維安目標。

去年3月18日晚9時許,幾百名學生以反對國民黨籍民意代表審查兩岸服貿協議程序“黑箱操作為由,強行闖入立法機構並一直佔據議場。期間,這些學生及團體不僅發動強佔行政管理機構、逾十萬人抗議等行動,還陸續提出逐條審查服貿協議、退回服貿協議、兩岸協議監督機制立法等諸多訴求。

台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辦公室發言人陳以信18日表示,“3·18學運已滿一週年,現在是共同謙卑反省與檢討的時候,當局願謙卑聆聽各界聲音,以開放態度積極與公民社會對話。

與此同時,台灣媒體和社會也開始質疑“反服貿運動後造成的社會撕裂、法治破壞等負面影響。

《聯合報》在運動屆滿一週年之前隨機抽樣調查了千餘名成年民眾,結果發現,事隔一年,只有四成三的民眾還記得當初學運是因反服貿議題而起,而五成七的民眾忘了起因。回顧去年“反服貿學運,對於學生去年試圖攻佔行政管理機構的行動,有七成四民眾不認同,一成三的人表示支持。

《聯合報》18日社論說,“反服貿運動對台灣好不容易建立的法治價值造成了嚴重破壞。原因是,這個以“青年和“學生面貌為表的社運,採取的“佔領手段,卻逾越了社會抗爭的法治界線,包括後來的包圍警局及拒絕應訊等,皆有假借抗爭的道德性來癱瘓體制的危險。

《中國時報》18日社論則表示,去年“反服貿學運源自一系列越來越政治化的學生運動,一些原本屬於“社會性的議題,在不斷延燒之下,逐漸變成了針對特定政黨的“政治性議題,而社會在學運一週年後對兩岸議程、經濟利益、社會公義等議題非但沒有共識,卻因為選舉而更為撕裂,終非台灣之福。

《聯合報》文章說,學運的幕後指導者不少是來自民進黨內外環的綠色力量,也許學生們不覺得自己受到“利用,但後來的發展卻產生了這種效果。民進黨不費吹灰之力,僅拾取學運的落果即在“九合一選舉大勝,這難道不是民主的歧路與中挫?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