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香港:跑馬地下面的"秘密"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張雅詩 黃宇徹)香港跑馬地遊樂場,綠草茸茸的環形賽馬跑道圍著一大片運動場。不少人在這裡踢球、慢跑、散步,放鬆身心,享受休閒。他們卻未必知道,腳下正藏著一座精心設計的宏大蓄洪設施,蓄水量相當於24個標準游泳池!

跑馬場的蓄洪設施。圖片來源:東方日報

“我們這個設計是抵禦50年一遇暴雨的防洪標準。”香港特區政府渠務署排水工程部高級工程師鄭雅思日前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介紹跑馬地地下蓄洪池的運作情況和設計特色。

7月21日,香港渠務署土地排水部高級工程師鄭雅思在接受專訪。新華社發(伍永健攝)

在渠務署人員帶領下,記者帶上安全帽,沿著樓梯下了大概兩層樓,到達蓄洪池的第一期。眼前偌大的空間,燈光昏暗,放眼四週全是水泥墻和無數的柱子,幾乎看不見盡頭,讓人感覺置身於一個巨大的停車場。

這是跑馬地遊樂場排水工程內部(7月21日攝)。新華社發(伍永健攝)

“這裡面就是一個大水塘。去年6月份進過一次水,那次的水量不多,只有1000立方米左右。”鄭雅思表示,蓄洪池第一期工程於去年初完成,並隨即投入運作,待第二期工程完成,整個加起來容量有6萬立方米,足有24個標準游泳池那麼大。

蓄洪池的設計包含不少創新元素,智能水閘是其中之一。蓄洪池採用“可調式溢流堰”設計,結合“數據採集與監控”系統,實時監控潮水和箱形暗渠內的水位高低,自動控制溢流堰,即水閘的升降,並配合暗渠內的水位變化,於暴雨期間適時儲存上游集水區的部分雨水,以避免暗渠過早或過晚溢流到蓄洪池,從而減低下游地區排水系統的高峰流量,達致防洪效果。這種技術是香港工程界首次採用。

這是7月21日拍攝的跑馬地遊樂場的排水工程內部。新華社發(伍永健攝)

香港地少人多,建築密集,把蓄洪池建在地下,省卻不少地方,還體現了“一地兩用”概念。“地下是蓄洪池,我們頭頂上就是足球場。”鄭雅思說,蓄洪池建在地下,能騰出地面公共空間給公眾享用;雨水泵房以真草小山坡給收藏起來,配合其他綠化設計,使整個排水系統跟周圍環境融合起來。

跑馬地遊樂場設有緩跑徑、足球場、曲棍球場、橄欖球場等。隨著蓄洪池第一期竣工,這些設施陸續完成修復並開放予公眾使用;挨著遊樂場的一個休憩公園,在渠務改善工程完成後也已重新開放。

這是正在興建排水工程的跑馬地遊樂場(7月23日攝)。新華社發(伍永健攝)

著重水的循環利用是跑馬地蓄洪池的另一設計特色。鄭雅思表示,蓄洪池設有一個水資源回收系統,將地下水和足球場上的雨水收集起來,經過簡單處理,再用來灌溉足球場草地和衝廁所等。她說,這是目前香港最大的水資源回收系統,一年可以收集約22萬立方米的水。

香港位處亞熱帶,每年風雨季節,低窪地區飽受水浸困擾。2008年一場特大暴雨,跑馬地一帶發生嚴重水浸,賽馬場更化身大湖泊,市民生活大受影響,加強了政府治水的決心

這是7月21日拍攝的跑馬地遊樂場的排水工程內部。新華社發(伍永健攝)、

為舒緩灣仔和跑馬地一帶的水浸問題,渠務署於2012年在跑馬地遊樂場展開地下蓄洪計劃。整項工程分兩期進行,建築內容包括蓄洪池、雨水泵房、長約1.1公里的接駁渠道,以及相關綠化園景工程,預計2018年雨季前能全部完成。

7月21日,香港渠務署土地排水部總工程師何耀光在接受專訪。新華社發(伍永健攝)

防洪基礎設施造價不菲。渠務署土地排水部總工程師何耀光表示,渠務署一直以“防洪三招”──上游截流,中游蓄洪,下游疏浚,來處理水浸問題。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便是中游蓄洪部分,需要花費逾十億港元,是特區政府歷來投入最大的工程之一。

他介紹說,香港近20年來興建了約250億港元防洪工程設施,還有120億的工程在規劃設計和建造當中。“我們正在構思一條雨水隧道,希望將半山接到的乾淨的雨水,排放到水塘,變為乾淨飲用水。同時達到防洪效果,也做到雨水再利用。”

這是7月21日拍攝的跑馬地遊樂場下的排水閘。新華社發(伍永健攝)

鄭雅思也認為,城市防洪要肯花錢和精力,除了不斷完善硬件,渠務署還會徹底檢查香港所有渠務設施,並清理河道和渠道。如今,在超過200億港元的投資下,香港的防洪標準已經提升為市區排水幹渠系統可抵禦200年一遇洪水,支渠和主要鄉郊排水系統則可抵禦50年一遇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