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中國證監會近日限制交易的一些賬戶涉及總部設在芝加哥的全球最大對衝基金之一Citadel。境外資本在中國股市的異動再度引發關注,而程序化交易“限制令”亦使海外投資者對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性產生擔憂。
市場分析人士表示,中國股市處於新興加轉軌階段,對程序化交易的審慎,一方面是非常時期穩定市場和情緒的手段,另一方面“限制令”並非只針對外資,中國資本市場更加開放的趨勢不會改變。
一週以來,中國證監會核查了部分具有程序化交易特徵的機構和個人,其頻繁申報和撤銷的行為,被認為涉嫌影響證券交易價格或其他投資者的投資決定,已有30多個賬戶被暫停交易。
程序化交易目前在歐美發達經濟體較為流行,一般是指根據一定的交易模型生成買賣信號,並由計算機自動執行交易指令的過程。根據國際經驗,作為一種交易策略,在正常情況下,程序化交易具有增加流動性等積極功能。
上海證券交易所近日通過其官方微博發佈稱,在市場出現大幅波動期間,程序化交易頻繁申報和頻繁撤銷申報等操作手法也易對市場產生助漲助跌作用。程序化交易的不當使用,不利於市場恢復平衡。
在中國這樣一個以散戶為主的股票市場,程序化交易主要被一些大型機構和高頻交易公司壟斷。
大同證券資深分析師張誠表示,程序化交易的特點是將市場波動放大,通過頻繁申報迅速拉高股價然後打壓的操作方法獲利,其市場信息的獲取和反應速度明顯高於散戶。
“當市場交易量很大時,程序化交易作為輔助手段沒有問題,但近期市場交易量大幅萎縮,程序化交易所佔比重越來越高,客觀上會對股票市場形成干擾。”他說。
一些金融學家認為,當前,中國股市尚不具備程序化交易的發展條件,特別要警惕程序化交易與異常波動、操縱市場疊加的風險。
“各種金融衍生工具的實質,就是通過所謂金融創新進行過度信用擴張謀取最大化利益,甚至不惜毀滅他人及市場。”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院易憲容說。國內外均出現過有關程序化交易的極端事件。2013年中國光大證券和美國高盛集團先後因程序化交易軟件失靈而出現“烏龍交易”。
2010年美國證券市場的“閃電崩盤”事件中,美國監管機構指控當事人利用計算機程序,對美股股指期貨下鉅額賣單並瞬間撤單,帶動股票現貨價格大幅下挫,達到影響價格和操縱市場牟利的目的,構成欺詐。
儘管擁有成熟的市場體系、有效的監管制度、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較為理性的投資者,歐美發達國家依然無法避免由於這些金融衍生工具過度信用擴張所引發的金融危機。
在現階段的中國,這些金融衍生工具使用者更加容易利用股市制度、交易規則、投資者不成熟等缺陷上下其手、大謀其利。
易憲容說,當前監管部門正是要清理這些不利股市健康發展的因素,讓中國股市的基礎性制度及市場發展適應中國金融市場現實條件。
在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的歷程中,始終伴生外資對一些不確定性風險的擔憂,但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程度越來越高的趨勢始終未變。需要看到的是,“限制令”並非只針對外資,違規的境內資本和個人同樣受到了處罰。
上交所在《異常交易實時監控細則》中明確規定,“通過計算機程序自動批量申報下單,影響市場正常交易秩序或者交易系統安全”為異常交易行為,可以對相關賬戶採取書面警示、暫停賬戶當日交易以及限制交易等自律監管措施。
除了已經順利運行的滬港通和未來將實現的深港通,中國人民銀行近日還出臺新規簡化了境外央行、國際金融組織、主權財富基金等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銀行間的程序,並進一步放開投資範圍和額度。中國金融和債券市場的開放程度進一步提高,也標誌著資本項目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提速。
張誠表示,“限制令”的發佈對海外資本可能會產生短期的心理影響,但長期來看,政府在這一輪的市場波動中監管和應對變得更加成熟,不會對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趨勢產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