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9日晚间,台湾“电影教父”、著名导演李行因心肺衰竭病逝于台北,享年91岁。
投身电影事业近70载,执导电影作品超过50部,李行在华语电影界影响深远。琼瑶曾有8部作品经由李行之手改变成电影。听闻李行逝世的消息,她表示,“希望他走的平安,没有痛苦!”李安也表示,“李行导演是台湾电影的前辈,永远是电影人的楷模。”演员林凤娇、导演甄珍和导演朱延平也对李行表达悼念之情。
李行曾凭借《养鸭人家》《秋决》《汪洋中的一条船》三次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执导的作品有七部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并于1995年获颁金马奖终身成就特别奖。与此同时,他也为华语电影产业发展、两岸电影交流做出显著贡献。
李行,本名李子达,1930年出生于上海,1948年随家庭迁至台湾。求学期间,李行经常参与话剧演出活动,在校内话剧社与职业剧团皆有作品。毕业后,李行曾做过一段时间文教影剧记者,并参与袁丛美执导影片《罂粟花》的演出。
虽然是以演员的身份进入影坛,但是李行在导演这一位置上的成就更加为人熟知。李行执导的首部喜剧长片《王哥柳哥游历台湾》于1959年上映。影片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片中王哥柳哥两人一胖一瘦的形象深入人心,至今仍有人将体重过重的人称为“王哥”,将体型瘦小的人称为“柳哥”。
但李行并不满足于喜剧电影的拍摄。1963年,李行执导其首部普通话电影《街头巷尾》,对淳朴热情的市井小民的写实刻画,进一步展示出李行作为导演的才华,亦让这部影片成为“健康写实主义”的先驱。此后,1963年李行与李嘉共同执导的《蚵女》、1965年金马奖最佳影片《养鸭人家》,突破当年无病呻吟、华而不实的传统商业电影风格,让注重写实与温情的“健康写实主义”电影成为新的潮流。
《养鸭人家》海报
李行出身于诗书家庭,深受儒家文化精神的影响。尽管受到高等教育,但一些传统观念还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创作。无论从类型还是题材上,李行执导电影的风格都偏向保守。影片中可以看到浓厚朴实的乡土气息,不乏关于传统道德与家庭伦理的探讨,因而带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痕迹,甚至一些过于保守的伦理观念可能会让他的作品饱受批评。
而李行电影的“写实主义”风格则来源于老上海的电影作品。他曾经表示,四十年代后期上海电影是他的文化来源之一。观众时常能其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影片中,感受到类似的影像风格。
1964年,李行开始拍摄琼瑶小说改编电影,他也是最早将琼瑶电影推上银幕的电影创作者。《彩云飞》《婉君表妹》《哑女情深》《心有千结》《海鸥飞处》等作品,不但带来了可观的票房收入,捧红了秦祥林、林凤娇等演员,而且掀起了“琼瑶电影拍摄热”。
李行电影生涯的黄金时代正是台湾电影的全盛时期。而时间步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李行也见证了其没落。台湾本土生产的商业电影数量锐减,全球化浪潮下好莱坞电影对市场的侵占,让电影工业陷入危机。
李行因为行业的萧条而痛心,但他也在不断谋求本土电影的振兴之道。或许是因为经历过商业电影的萧条,李行会鼓励年轻创作者们“用企业经营的观念做电影”,有一些市场观念。2009年接受《中国艺术报》专访时,李行劝说青年创作者,“拍电影要多为观众设想”“不要只拍自己看得懂的电影”。
他也以自己的经验作为例子:《风从哪里来》想拍出美国西部片的感觉,但“投资人赔得鼻青脸肿”。此后李行更加注重电影的市场接受度,于是去找琼瑶拍了《彩云飞》,“才有后来琼瑶电影改编热潮”。
除此之外,李行也奔波于两岸之间,不遗余力推动两岸电影文化交流与发展。1990年,台湾第一次派电影代表团访问大陆,就是由李行率团前往。在任金马奖主席期间,李行也曾多次邀请大陆影人参加金马影展。
2009年,79岁高龄的李行发起成立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创办“两岸电影展”,组织海峡两岸优秀电影展映活动。李行曾表示,两岸电影人都有共同的目标,就是把中国电影做得更好,走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