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余永定之争”,是为“有效投资”求解

新京报网

text

8月12日,新京报贝壳财经主办的“中国经济新格局:乘风破浪”夏季线上峰会进入最后一天的日程。在今天的“高端对话”环节,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和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两人的“政府投资之争”引发热议。

在余永定看来,要想让今年的经济达到2.5%的增速,投资需求应有较大的增长,通过加强基建投资,可以带动上下游一系列的需求和投资。对此,曹德旺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即使没有这次疫情,中国经济有必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了,不能再进行大规模无效的基建投资了。”不过,最后两人达成了一些共识:投资问题的关键是投资要有效,要投到有用的地方、要投到影响中国发展瓶颈的地方。

政府投资重在“实效”

应该说,曹德旺和余永定的“投资之争”,通过观点的碰撞,达成了一个关键共识:有效投资。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做出要求:“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注重实效”的提法,也表明未来要更加注重资金使用质量和效益。只有确保资金用到实处,才能对经济形成有效支撑。

疫情冲击之下,我国二季度实现了正增长,实属不易。但总的看,在国际形势波动加大和防疫长期化的趋势下,我国经济增长客观上仍然面临着较大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经济增长是社会福祉改善的前提,在外需疲软、内需潜力尚未完全释放的背景下,以政府投资来驱动国内大循环,其实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要发挥投资的作用,除了考虑短期增长效应外,还要重点考虑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素。不能因为短期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就采取单纯加大"铁公基"的传统投资方式;也不能因为经济结构需要调整,而不敢加大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作为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需要在短期保增长与中长期调结构之间做出平衡:以效益为导向,真正把钱花对地方、花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来。

就此看,在当下,曹德旺和余永定这样来自实业界与学界的观点碰撞,显然多多益善。

提升实效关键在“快速精准直达”

今年的财政资金规模大,内外情况复杂多变,尤其要做实增长,否则就容易产生通胀和资产泡沫。因此,注重投资的实效,是这一轮“积极财政”的鲜明特色。

为此,财政部调研小组8月6日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对资金收支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这是财政部方面首次发布此类报告。这或许也表明,对资金支出效果的全程监管和动态评估将成为一种常态。

从投资领域来说,“两新一重”自然是投资重点,“两新”的重要意义不必赘言,需要说明的是,其中一重不仅局限于重大项目,中央政治局会议还强调了“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近些年的实践也表明,要进一步激发内循环,城市圈和城市群的空间重构、一体发展,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投资效益的一个重要路径。

在当下背景下,提升投资实效,还要特别强调速度。“快速精准直达”是今年政府投资的一个重要目标。无论是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是此前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要求资金迅速直达基层,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另外,提升投资实效,还要发挥出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通过进一步减政放权和更大力度的市场开放,吸引社会资本集聚,使社会资本的投资空间越来越大,投资机会越来越多。

政府投资还要更多关注“社会领域”

当然,政府投资是不是有效投资,不完全取决于投资的经济回报,还取决于社会效应,在于提升全社会的公共福祉和创新能力。政府投资更多地从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中抽身出来,投入到公益性强的领域。这样的公共投资也是重要的有效投资。

由于我国社会建设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短板,相比于"铁公基",在社会领域的投资中,政府投资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社会对此有巨大需求。

比如,这次疫情引发了各方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关注。在公共卫生领域,我国仅有一家P4试验室,有的省份甚至没有P3试验室。建设高水平的病毒试验室,本身就需要一定规模的投资。

提升现有的公共卫生体系,需要投资大量的项目,包括疾控体系基础设施更新升级、以疾控为重点的公共卫生科研支撑项目、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项目等。这些公共性十分强的投资项目,恰恰适合由政府来投资。

如果考虑教育、医疗、民政等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重大项目建设,我国政府投资空间还是相当大的。在发行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的基础上还可以加大力度。例如,从不同的省情出发,可以考虑地方政府发行社会领域投资建设特别国债,比如学前教育特别国债、养老建设特别国债等,以此推动社会领域大建设、大发展。一方面,既可以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短期的增长动能以及长期的社会效益。

当然,在社会领域的投资,同样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社会建设,放大政府社会性投资的系数。比如,即便在公共卫生领域,也需要鼓励社会资本,发挥社会资本在第三方医学检测、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匡贤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