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亞太日報專欄記者杜白羽
對夏威夷,馬克•吐溫曾說,即使逝去,也不過是在天堂裏睡著了。
夏威夷物價高、房價高,是僅次於紐約州的曼哈頓和布魯克林區的美國第三貴,物業帳單是美國本土的3倍多。人們戲言,這是生活在天堂裏的代價。
天堂裏,無家可歸者隨處可見。你見或不見,他們總在那裏。眼見難過,心中疑惑。
只要上街,即開眼界。十字路連帽衫青年舉著牌子要飯:“我很餓,無家可歸,求幫助”,二十歲上下,四肢健全;散發著酸臭味的老漢在公車站旁,被人拿噴水槍驅趕,他賴著,罵罵咧咧;站在馬路中央罵街的潑婦短褲半脫、只剩得內褲,在警車來後大義凜然地抬頭背手,對員警撩起上衣後接受手銬的慣性動作;從垃圾桶裏找食吃的殘疾大爺,雙腿失足處潰爛淤紫,不忍直視……流浪漢就算了,殘障人也沒人管嗎? 人權和人道,在天堂裏,沒有兌現。
中國城“被攻陷”
中國城就在檀香山市中心,如今卻已被無家可歸的人群“攻陷”,街道轉角酸臭入鼻,流浪漢集中。這三五一群,那七八零落,從中年到老年,男女都有。
他們或坐躺或搖擺,囈語的,交談的,各種各樣的都有。不少人身旁都有一個超市購物車,裏面裝滿破衣破鞋等全部家當。
在“中國城”三個字橫匾下,一個赤裸上身蓬頭垢面的流浪漢,他將橫匾下方作為臨時駐紮地。青瓦白屏上用紅字寫著中英文:“為了所有來中國城工作和生活的人們”,好不諷刺。
成為無家可歸者的家,是因為中國城裏設有善堂,常有人做慈善,不時給他們派送些衣物和食品。我曾見過二三十個無家可歸的人,在街道的轉角排長隊,領食物。
夏威夷的無家可歸率在全美“屈指可數”。儘管失業率低於5%,但昂貴的房價讓甚至不少工薪階層無家可歸。檀香山市兩室商品房的房租每月超過1800美元,是美國房租最高的地區之一。
根據夏威夷大學2013年報告數據顯示,夏威夷各島流浪人數為13639人,州府檀香山所在的歐胡島有9526人。其中58%的流浪者在夏威夷生活了10年或更長,76%在積極尋找就業機會。
無家可歸,那麼就露宿街頭吧。看看星空,吹吹海風,反正也算活在天堂。為什麼天堂裏流浪者多?
東西方中心負責慈善專案的王培培說,夏威夷氣候宜人,凍不死人,“有的流浪漢是從美國本土各州買單程機票來,有的是政府空運他們過來。加上遊客多,施捨機會多,總歸餓不死”。
原來,度假天堂夏威夷,不只是你我心嚮往之,也是破產者攢錢買機票的終極目的地。
除了中國城成為無家可歸者的聚集地,還有不少被集中安置在當年關押日本二戰戰犯的桑德島所建的住房過渡中心。
旅遊業不要面子嗎?
沙灘落日下,旅遊區威基基海濱人行道上,神志不清的長鬍鬚老大爺在熙熙攘攘的路口手舞足蹈,這讓一些初到此地的旅行者原本放鬆的度假心情,頓時緊張彆扭起來。
當地媒體報導稱,不少來自亞洲國家的遊客抱怨他們的假期被髒兮兮的流浪者影響了心情,表示“不願意再來”。
這也是我初抵夏威夷後的所見和困惑。作為世界級的度假勝地,流浪者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城市管理者袖手旁觀了嗎?專項政策和資金呢?但問題顯然沒得到解決。
2014年12月2日,檀香山市長柯克•卡德維爾簽署一項禁令,禁止無家可歸者在早5點至晚22點在最繁華的街道逗留。違反規定者將被罰款1000美元和拘留30天。
然而,露宿的禁令讓無家可歸者流動性更大,社會服務機構更難找到他們。還有不少無家可歸者睡在機場,這也是我抵達夏威夷機場時的初見。
自2013年以來,美國有將近13%的人失去自己的房子。根據處理無家可歸及貧困事務的國家法律中心的資訊,有越來越多的法律禁止在公共場所露營、以車為家、乞討、遊蕩。
過去兩年時間裏,美國超過20個城市認定在公共場所為無家可歸者提供食物為非法行為。國家流浪者聯合會主管傑裏•瓊斯稱這樣的法律只會產生反作用。
街邊露宿非法,酒店業人士擔心這會影響旅遊景區的形象和吸引力。而出臺法律禁止睡在路邊,卻是有違早期夏威夷王國的文化傳統,卡美哈梅哈國王在任時曾鼓勵島民,“可隨意躺在街邊,不要怕受傷害”。
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失業人數不斷增加,無家可歸人數也急劇上升。據美國全國終止無家可歸聯盟公佈的報告指出,2011年美國無家可歸者人數為63.6萬人,其中紐約就有4.3萬多名無家可歸者,創下歷史新高。
其實,在美國,真正意義上的蓬頭垢面蜷縮在街頭的典型流浪者僅占總流浪人數的20%,大多數無家可歸者是屬於買不起房、或者無法支付房租的人,其中還有幾十萬是攜家帶眷的。
檀香山市政廳會議上的引用數據是,“70%無家可歸的人有工作”。可見,低收入人群在夏威夷是難付起房租的。
我困惑。美國多數人信仰基督教,流浪者中有相當比例的傷殘人,他們悲苦無望,那麼耶穌啊,天主啊,他們宣揚博愛的宗教情懷又到哪里去了?
對此,我和美國一位資深記者凱斯深入聊過,他的態度是,這事和宗教情懷沒半毛錢關心,倒是要考慮下,無家可歸人員的比例構成:“其實,一半以上的流浪漢不是美國人。”
(連載之三,作者授權亞太日報獨家連載,每週二、五奉上更多精彩內容)
作者簡介:
杜白羽
杜白羽,新華社記者。2012年-2014年常駐平壤,其報導為讀者帶來了不一樣的真實朝鮮,著有紀實散文《我的平壤故事》、隨筆攝影集《朝鮮印象》。
2015年-2016年由新華社公派前往美國國會下屬智庫東西方中心、夏威夷大學訪學交流。
亞太日報獨家推出《我的夏威夷》專欄連載,跟隨白羽的文字感知太平洋“藍色天堂”的多元文化和中美社會文化風情。
來源:亞太日報
相關鏈接:
我的夏威夷│東西方文化:一條蜈蚣撕開的裂口
我的夏威夷│親歷美國醫療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