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者徐幼麟首獲美國羅伯特·H·斯坎倫獎章

APD NEWS

text

資料圖片:徐幼麟博士曾獲頒裘槎基金會「優秀科研者獎」。新華社發

香港作為沿海城市,橋梁自然成為本地交通的重要角色,其中連接機場與市區的青馬大橋,雖是處於颱風帶的懸索橋,但大家依然可安心使用,少不了一批學者當幕後功臣。近日,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系主任徐幼麟,憑著多年在長跨索橋的空氣力學及健康監測理論及實踐方面的努力,成為首位獲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ASCE)頒發的羅伯特·H·斯坎倫(Robert H. Scanlan Medal)獎章的香港學者,亦令香港再一次因學術和科研上的成就變為世界焦點。

香港媒體報道,要於橋梁工程上取得成就,就必須了解橋、風及車的問題。對於這次獲獎,徐幼麟在接受訪問時笑言:“這是和香港分不開的。香港的地理位置,就是研究橋梁風工程的最有利因素。作為一個位處強颱風、會打10號風球的地區,香港本來就會面對各種有關風的問題,再加上本地天文臺100多年的天文資料,更成為徐幼麟研究橋梁風工程的“數據庫。徐幼麟驚嘆,“很少地方會有這麼詳盡的資料,這為我們進行研究提供了紮實的數據基礎,讓學者們可以把風力問題研究透。

目前,除港珠澳大橋尚未落成外,香港已有5座大橋跨越海洋,連接著各個地區,這亦為徐幼麟提供了實踐理論的機會。

1997年落成、轟動一時的青馬大橋,徐幼麟就有參與其中,直到今天他依然引以為榮,“它是一座包含公路與鐵路的橋,單是這一點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再加上這道橋使用多年都沒有出什么問題,即使是10號風球,那座巨型吊索橋亦不過搖晃約半米。

香港的工業界和教育界聯繫緊密,在建橋上敢於應用新的措施,亦是令他可以獲獎的關鍵。徐幼麟說,橋梁和人一樣,剛出生時就像小孩,容易病,到了老年又開始在健康方面亮起警號,所以就需要“健康監測,“要知道一座橋梁適應不適應環境,只用人去看並不科學,需要收集數據,才會知道如何妥善使用、管理、維修一座橋。再加上吊索橋用的是鋼材結構,在海洋性氣候上亦要監察它有沒有生銹,會否影響使用。

橋梁的“健康監測在上世紀90年代還是一項新技術,但香港政府完全信任學者,讓他們將之應用在青馬大橋上,整座橋上安裝了300個感測器,全方位監測風速、溫度及汽車經過的狀況等,透過分析科學數據去了解橋梁情況,確保每位使用者的安全。現在,不少長跨索橋都有健康監測,作為先行者的徐幼麟,也憑著多年的努力,獲得諸多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