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面对“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如何做?

中国新闻网

text

图为发布会现场。 刘亮 摄

中新网北京5月19日电 (刘亮) 在中国已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中国能源结构转型会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应对?

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中国能源转型:走向碳中和》发布会暨碳中和与绿色能源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对此展开讨论。

2020年,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安全与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刘强看来,中国提出上述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仍占较大比重,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另一方面,希望通过顶层设计倒逼中国能源体制加速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副会长孙贤胜认为,相比之下,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要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因此,要实现上述目标,并非一件易事。

孙贤胜表示,当前中国化石能源比例消费仍较高,同时中国经济体量大、人口多,短时间降低该比例是件艰巨且工作量大的任务。此外,他还援引国际能源署日前一份报告指出,从目前到2030年,多数国家还尚可依靠现有技术减排,但未来更多是要依靠技术创新解决减排问题,这也对中国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带来的挑战,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坦言,“没有一个国家是站在终点线的,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发展领域”,而中国在这方面也已展露强劲发展势头。据去年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

当天会上发布的研究成果建议,当前能源转型工作的重点应包括:推动天然气和醇醚燃料等低碳清洁化石能源对煤炭、石油等高碳且环境影响巨大的能源的替代,实现绿色醇醚燃料的商业化;加快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建设,提升其在总能源消费和电力消费中的比重;加强对氢能的基础研究和工业化技术研究,尽快掌握核心科技,实现氢能技术商业化利用等。

专家们还强调,能源转型和碳减排应是循序渐进、有阶段性目标推进的过程,不能盲目地“蜂拥而上”,这或容易导致能源安全问题的出现。同时,中国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还可向一些欧洲发达国家学习并借鉴其发展路径,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更好地为自己的发展目标服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