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公經濟發展迎來新一輪重要歷史機遇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張鐘凱 李雲路 劉斐)1992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後不久,伊利集團的前身——呼和浩特加民奶食品總廠領取了營業執照,並改為股份制改革試點企業。

那一年起,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發展大幅提速,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迎來春天。

從1997年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從2005年國務院發佈“非公經濟36條”,到2010年初國務院發佈《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非公經濟新36條”,中國非公經濟在改革開放中不斷發展壯大。

24年後的今天,伊利集團已經發展成中國乳品行業中的領頭羊,位列全球乳業十強。在全國政協委員、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看來,非公經濟發展如今又迎來了“新一輪重要歷史機遇”。

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非公有制經濟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致力於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

“現在很多企業微利、虧損,生存很困難,甚至有些感到迷茫,但總書記的講話激發了我們廣大民營企業家爬坡過坎跨臺階的昂揚鬥志。民營經濟發展將迎來一個新的春天。”全國政協常委、浙江省工商聯主席、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說。

全國政協委員、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認為,將政商關係理清楚,本身就是解放生產力,“一方面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很多民營企業就能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打磨產品和完善管理上,而不是花在酒桌上;另一方面,因為彼此信任,企業和政府的溝通成本就大大降低,本身也是一種發展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逐漸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中堅力量。據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何自力介紹,目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數量已佔市場主體的90%,對GDP的貢獻率超過60%,就業貢獻率超過80%,固定資產投資貢獻率超過65%,對外直接投資的貢獻率超過67%。

潘剛舉例說,每天伊利的產品約滿足了一億消費者的需求,公司直接解決就業5萬多人,僅上游奶牛養殖就帶動500萬奶農脫貧致富。多年蟬聯全球乳業十強,伊利也提高了中國乳業的國際競爭力。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指出,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都很強,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體,“他們善於發現市場空白,提供有效供給,尤其是在生活消費品方面,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市場主力軍”。

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民營企業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創造精神,正確認識、積極適應新常態,爭取新常態下的新作為、新提升、新發展。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舒國增看來,“十三五”時期為非公經濟提供了很多重大機遇,“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了多項重大舉措和具體措施,民營企業都可以積極參與其中。

“民營企業應該抓住機遇,做改革開放的積極探索者、發展要素的整合者、創業創新的直接推動者和解決居民就業、推動民生改善的承擔者。”舒國增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