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棣:減稅了嗎?其實,減稅是超級忽悠

亚太日报

text

一個奇怪的現象

【亞太日報訊】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已經連續44個月負增長了,今年9月份的PPI同比下降了5.9%,也就是說,從2012年2月開始,PPI指數就一直向下掉。

這意味著什么?

這意味著進入最終消費領域之前的工業產品一直在降價。工業產品是什么?工業產品是最終消費產品的中間環節。在計算價格系數時,統計局在計算最終消費品價格的時候,必然要綜合計算中間環節上的工業品價格。正常和合理的邏輯下,中間產品降價,必然使制造業的平均成本下降,這會體現到最終消費領域,拉低消費品的價格。特別是工業品價格連續幾年下降,最終一定會反映到消費品價格上,也就是說,消費品的價格也會下降。

但事實是,這幾年國內消費品的價格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是在上漲。為什么工業產品的價格連續降了3年多,但這種價格下降并沒有體現到最終消費品的領域?

為什么?

制造業在加稅

如果工業品價格下降,而消費品價格在上升,出現這種情況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工業企業的總體賦稅水平在增加。

實際情況是不是這樣?

截止今年8月底,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主營利潤累計為3.77萬億,其稅金累計為1.16萬億,稅金與利潤之比——就是稅負水平是30.8%。相比之下,2014年底的工業利潤為6.47萬億,稅金為1.69萬億,相應的稅負水平為26.1%。用同樣的方法計算下來,2013年的工業賦稅水平為24.8%。也就是說,從2013年底到今年的8月底,在這過去的21個月時間里,工業企業的稅負水平上升了5個百分點!稅負增加的幅度高達20%!

制造業不景氣,而稅收依然很景氣。這不可怕嗎?

誰是加稅的收益者

這一點上,毫無懸念,加稅的收益者是政府。

今年1-9月份,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44萬億,對比去年同期的10.64萬億,收入絕對增幅為7.5%,同期我們的GDP增長只有6.6%。即便是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賦稅增加的速度也比實體經濟增長要高。

霸王硬上弓

這里還有一個謎。

在政府公布的財政收支統計中,主要的稅種都已全部一一列明,如果將政府公布的全部財政收入的單項相總,總收入只是9.5萬億,而不是11.44萬億,差額有2萬億人民幣之巨。那么,在11.44萬億的財政總收入中,這2萬億的沒有戶頭的“黑色”巨額收入從什么地方冒出來的?

業界猜測,這兩萬億最大可能是所謂的“預征稅款”,今年把明年的稅款先吃了再說。這種情況罕見嗎?NO,在基層,這太正常了。頂層設計的大佬們,你們也許不清楚,稅收基本是有指標的,哪一個省市不是這樣?層層攤派。你不預繳,查死你,征稅可是絕對的國家硬實力。

但在,這樣的征收過程中,不知道逼死了多少家企業。

截止2011年8月,規模以上制造企業中虧損企業為4.1萬家,到2012年8月這個數字上升為5.3萬家,2013年虧損家數維持在5.4萬家,到今年8月底,這個數暴增到5.9萬家。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不是減稅嗎?

宏觀經濟政策目前已從需求管理轉換到供給側改革,而這個政策的核心內容之一是給企業減稅。事實上,企業不但不減稅,反而還在加稅。

這是怎么回事?

咱說一句實在話,不是政府不想減稅,是在現在的經濟管理體制下,根本不可能減下來,沒有余地啊!哪一個地方政府的預算不是寅吃卯糧,明年的預算項目今年已經安排完畢,哪里可能減少?一句話,政府的攤子不縮小,開支就是固定那么大,那么多的人要生活,那么多的項目等著維系,賦稅怎么減?誰當市長誰知道。

有廟就有和尚,就要敲鐘吃飯。簡政放權這項改革喊了將近40年,政府這個“廟”是越做越大。

作者简介:

范棣博士,北京大學互聯網金融智庫理事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亞聯資本創始合伙人、銀票網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