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警察在美國華盛頓的聯合火車站內執勤。新華社記者殷博古攝
文|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 四四
布魯塞爾發生的恐怖襲擊又一次敲響了萬里之外美國人的警鐘。先是美國國務院第一時間對美國公民赴歐洲旅行風險發出警告,再是美國國土安全部調整安全狀態,各大城市加強了安保措施,緊接着丹佛國際機場“出於安全考慮”疏散了部分乘客。
“9·11”過去快15年的今天,美國人始終未能徹底走出恐怖襲擊的陰影。無論是2013年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還是去年11月南加州血腥槍擊,抑或是隔三差五公共場所的“炸彈報告” ……
3月22日,在美國華盛頓的里根機場,旅客在警方加強安檢後排起長隊。新華社記者殷博古攝
也許現在談論布魯塞爾恐襲對美國的反恐和外交政策影響還為時尚早,不過,在美國總統選舉年,萬里之外的爆炸或許會首先“震動”大選走勢。
一般來說,外交政策在美國大選中的分量有限。一向對國際事務冷漠的美國選民最關心的還是自己,自己的利益,生老病死的福利等等。不過,自去年11月巴黎恐襲後,民意發生了變化,民調顯示美國人將恐怖威脅列為國內頭號問題,超過了一直以來關注的經濟問題。迄今為止,特朗普也“很好”地利用了美國人這一脆弱的神經,在移民和反恐問題上的言論雖然極端且收到罵聲一片,然而實際上在選票和民調資料上卻獲得了優勢。
3月22日,警察帶著警犬在美國華盛頓的裏根機場內巡邏。 新華社記者殷博古攝
恐怖襲擊將會進一步助推特朗普贏得共和黨內初選。但是,放眼兩黨對決,特朗普在這一點上並不占優。ABC和華盛頓郵報的最新聯合民調顯示,對比大選中兩黨領跑者希拉里和特朗普,美國人更傾向於相信希拉里能處理好反恐問題以及其他國際危機。具體來說,處理國際危機問題上,61%的信任票給了希拉里,而特朗普只有32%;反恐方面,希拉里對特朗普是54%對40%。在美國外交政策層面,CNN的民調是,37%的人更信賴希拉里的外交政策,而特朗普只有21%。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妨先來看一看兩人的具體政策。
3月21日,特朗普在新聞發佈會上。 資料圖片
首先看特朗普。他週一到《華盛頓郵報》的編輯部做客,在一個多小時的談話中,聲稱“在國際事務上奉行不干涉主義態度”,批評“與伊朗達成的核協定是史上最糟糕的協定”,說“在儘量不使用美國軍力的前提下摧毀ISIS”,質疑“美國在北約扮演的角色”,然而,當編輯記者們試圖總結出一些政策“乾貨”時,最終被證明講話只是“顧左右而言他”的“水貨”。《華盛頓郵報》說,與特朗普“沒法進行任何實質性的討論”。
再看希拉里。在布魯塞爾恐襲後,希拉里說:“完全關閉邊境是不現實的。美國需要和歐洲盟友團結一致……要加大力度保障美國人安全。”其實,她在去年巴黎恐襲後對如何與歐洲聯合打擊恐怖主義有過一次詳細政策論述。中心思想是,美國要聯合歐洲做三方面努力,一是打擊藏身伊拉克、敘利亞的極端分子,二是清除國際恐怖分子網絡,三是阻止聖戰分子的意識形態宣傳運動。希拉里的態度及措施相對清晰明了。
希拉里資料圖片
大選初期,人們的目光往往集中在語言表達和人氣上,競爭也只在各自黨內。而隨着選舉的深入,尤其是進入兩黨對決階段,光有在各自黨內的人氣是不夠的,在全國範圍內,特別是對那些中間搖擺的選民,一項切實可行的政策就可能左右他們的投票意願。正是在涉及到具體政策時,尤其是在當今的情勢下,在反恐政策上特朗普的短板就顯現出來了。而當過國務卿、參議員和第一夫人的希拉里似乎更有發言權。
多年以來,選民對民主黨的外交有固定印象,是相對偏軟。不過,希拉里卻越來越表現出外交鷹派的作風。雖然希拉里在經濟議題上的民調信任度不如特朗普,但隨着大選日子一步步臨近,如果反恐安全形勢進一步加劇,外交政策上的優勢或許會讓大選的天平向希拉里傾斜。
責任編輯:李夢歌
作者简介:
四四,北京姑娘,80後,獅子座。
2007年一腳踏入新聞行業,一晃入行已經第9個年頭。
這其間,駐在美國洛杉磯近兩年半,不算長,掰著手指頭算算,既見識過高大上的美國大選、奧斯卡紅毯,也跟蹤過槍擊案、爆炸案、車禍,跑過警局、去過監獄……“不安分地”走過近20個州,往西到了夏威夷,向東逛了波士頓,北上進了西雅圖,南下看了邁阿密,大抵給美國劃了個圈。
如今,依然懷著一顆“十處打鑼九處有我”的心,四處走走停停、聊聊看看,現特在亞太日報開設專欄“邊走邊看”,希望能通過這個新媒體聚合平臺,將路上的觀察和思考同大家分享。
因為和柳永同姓,自然多了幾分親近,也似乎沾染上了三變筆下的多愁善感。行走路上,曾在吳哥巴戎寺的“高棉微笑”下笑著流淚,也在巴厘島為情人崖的淒美故事神傷,還在佛羅倫斯烏菲茲對著提香發呆……
無論下一站在何處,只希望一路上,有我,有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