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的謝罪 正義的“補課”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王雅楠)6月1日,3名在二戰期間被強擄到日本的中國倖存勞工,代表所有接受三菱綜合材料公司謝罪並同意與其達成和解協議的被擄勞工及遺屬,與該公司簽署協議,接受三菱材料的謝罪並達成和解。為了這一天,中國受害勞工和他們的親屬已經奔波、等待了20多年。和解的達成有力證明,儘管正義可能會來遲,但它不會永遠缺席。

中國勞工受害者對日索賠訴訟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戰後70餘年過去,絕大多數受害勞工已經在等待中遺憾離世,尚在人世的也已年逾耄耋。這些年來,他們及其親屬企盼的,只是日本責任方還給歷史和生命應有的尊重。

三菱材料就此表態說:“敝公司承認作為當時的使用者的歷史責任,向中國勞工及其遺屬真誠地謝罪。”根據和解協議,作為謝罪的表示,三菱材料將向3765名曾經在三菱材料(原三菱礦業)及其下屬企業被強制進行勞動的中國受害勞工進行補償,金額為每人10萬元人民幣。此外三菱材料還將出資修建中國勞工受害者紀念碑,同時還將為今後進行調查支付費用。

靜觀此次三菱材料同意謝罪並進行補償的背後因素,分析人士認為,從2014年三菱材料首次表示願意參與和解談判,到如今表示謝罪,中國受害勞工團結一致進行交涉所起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也不乏日本企業對中國這一重要市場的重視以及對自身企業形象考量等因素的影響。這次謝罪也被輿論認為是企業“公共外交”的舉措之一。

日本《產經新聞》報道稱,近年來中日關係惡化將使日本企業在勞工問題上敗訴風險增高,日本大企業大多都在中國有投資,要警惕或因敗訴產生的不良結果。

針對三菱材料此次與部分中國受害勞工達成和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強徵和奴役勞工是日本軍國主義在對外侵略和殖民統治期間犯下的嚴重罪行,希望日方本著對歷史負責任的態度,認真對待並妥善處理這一歷史遺留問題。而與之相對,日本外務省發言人川村泰久則稱,“因為是民間的當事人之間自主進行解決,政府不希望發表評論”,並強調“日中之間不存在索賠權問題”。

對此,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三菱材料的謝罪僅僅是一個企業的個體行為,日本軍國主義對外侵略的歷史罪行不可能簡單借此“洗白”,日本政府也絕不能借此轉嫁歷史責任,試圖把中國勞工問題定性為民間問題。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此次三菱材料的“悔罪”是有關歷史正義的一次“補課”。據統計顯示,二戰期間,有近4萬名中國勞工被強擄到日本。未來,中日妥善解決強徵勞工等歷史遺留問題之路仍前途漫漫,而日方仍有許多謝罪和賠償的“功課”要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