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红医精神 中国医科大学全面出击奋斗“战疫”最前线

中国新闻网

text

挂着CMU(中国医科大学英文简称)牌照的辽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缓缓驶出校园时,深深触动了红医人埋在心底的家国情怀,学校医护人员组成国家队星夜驰援2000公里,目的地是武昌方舱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供图

中新网沈阳3月17日电 (王景巍)题:践行红医精神中国医科大学全面出击奋战“战疫”最前线

作者:王景巍

“站在卫生工作的最前线,我们是新医学的技术工作者,我们是新中国的救护先锋……”这是中国医科大学的校歌,当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时,中国医科大学的红医人们再次唱响了这一最强音。

一批又一批的驰援湖北医疗队集合出发。 中国医科大学供图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医科大学,始建于1931年的中国医科大学(原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面前,一方面要守护辽宁,一方面要援助湖北,在两个战场上的沈阳、大连、锦州、武汉、襄阳五个城市与病毒展开殊死搏斗,为人民健康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屏障。用行动践行了“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红医精神,再次展现了红医人的使命和担当。

“作为呼吸科的一生,我必须第一时间冲在前头。”“我是老党员,必须上、必须做出表率。”“我们党支部全员请战,请组织考虑。”在援鄂的号角吹响后,一批又一批的白衣战士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写下了一个个滚烫的文字....。。党委副书记、校长闻德亮教授在全校疫情防控大会上提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第一批、第二批……中国医科大学已陆续派出8批429人医疗队驰援湖北。

前线医护工作者通过“5G”网络连线后方专家,为患者进行远程诊疗。 中国医科大学供图

战士披甲赴荆楚,不灭“新冠”誓不还。在中国医科大学派出的援鄂队伍中,辽宁重症医疗队队长、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丁仁彧教授无意中成了“网红”,在媒体报道的图片中,他有两张照片令人印象深刻:一张是他身着医用隔离式防护服,为病人气管插管的照片,另外一张则是他刚刚脱下防护服,浑身湿淋淋、几近虚脱的瞬间,这些真实的画面记录下了援鄂医疗队伍的艰辛与努力,感动了无数民众。

如果把前线抗疫比作一场战役,那么丁仁彧所带领的重症医疗队就是集中在敌人火力最强的地方,专门炸碉堡的尖刀连,容不得半分懈怠、更不能有半分侥幸!从2月4日到2月16日的13天时间里,经过他们全力抢救,已有13名重症患者好转出院,另有8名极危重患者转为重症患者。在武汉,丁仁彧教授带领的辽宁队第一个实施气管插管技术,第一个实施血液净化技术,第一个实施ECMO技术,这些都是风险很大的高精尖技术,成功率达到了100%。武汉市第三医院医疗队领队李章华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说:“辽宁队专业、热心、团结,干事有激情,我们湖北人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们在危难时刻的真诚援助!”

带队援鄂的白衣战士们在最危险的地方抢救重症患者,留在省内的勇士们同样在紧张地与疫情作战,与病毒抗争!

中国医科大学远程医学中心24小时为前线的疑难患者服务。 中国医科大学供图

辽宁省三所综合性附属医院均纳入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定点医院,抽调精干力量成立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并组建沈阳、大连、锦州三个集中救治中心....。。王玮教授作为辽宁省新冠肺炎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带领辽宁医务工作者一直积极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同时,还积极对省内的疾病救治情况进行实时研判并报告,以使辽宁省的救治工作能够抢占先机。马晓春主任作为辽宁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组长,自2月5日起带领10名医生和46名护理人员进驻沈阳中心,来自不同医院的重症医护人员组成新的重症团队,在他的带领下拧成一股绳,统一协调、有序组织、科学规范地开展工作,全力救治每一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截至2月20日14时,辽宁省共确诊重型病例31例,有25例重型病例经救治后转为普通型病例。

除此之外,在学校,中国医科大学科研人员勇挑重担、敢于担当,充分发挥科技对疫情防控的支撑作用,紧紧围绕一线疫情紧迫需求及重点突破方向开展应急科研攻关研究,及时开展了十余项应急攻关研究,为临床救治及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的科技支撑。

病毒无情,红医有爱。无论在武汉、襄阳,还是沈阳、大连、锦州,红医人冲锋在前,听党指挥,始终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心,用优良的医疗技术构筑起守护百姓生命的健康屏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