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时便利店遭遇“敦刻尔克”,便利蜂、7-11和苏宁小店谁能杀...

财联社

text

在全时便利店宣布5月底前关闭京津门店,并努力澄清资金链断裂消息之际,谁能接手其京津店铺也在业内引发热议。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全时退出北京市场后,便利蜂或将收下部分店铺借机扩张。对此,便利蜂工作人员向财联社记者透露,公司刚完成一轮裁员,接手全时店铺会增加资金链压力。

零售行业专家鲍跃忠告诉记者,全时关店并非只是疫情的影响,根本原因还是其自身管理问题。“在互联网企业布局便利店产业后,整个行业的洗牌早已开始,在同样承压的情况下,疫情只是加速了全时的退出。”

便利店行业遇阻,“接盘侠”难现

近年来,便利店一直是零售行业的风口,京东、苏宁等企业纷纷试水,老牌连锁商7-11、罗森、有家等也加快抢占市场的节奏。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与已经趋于成熟的日本市场相比,国内尚未产生真正的便利店寡头。

“便利店市场前景广阔和传统超市行业发展瓶颈显现,两个因素导致大量资本在2018年涌入便利店行业,便利蜂等新兴便利店品牌大量铺开。”零售行业分析师云阳子指出,便利店行业竞争迅速激化,重资产模式令不少企业只能负亏运行。

北京朝阳区某7-11便利店负责人向财联社记者透露,2018年以来,便利店行业运营成本迅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涨最快,涨幅超过20%,人力成本其次,上涨10%。“行业无序竞争让百米商圈内便利店数量激增,客流很难稳定。”

而疫情的爆发更是为行业按下“暂停键”。在全时宣布北京区域所有门店将于2020年5月20日24点结束经营的同时,7-11、苏宁小店等亦面临关店问题。“疫情期间,全时、7-11、苏宁小店等都有关店现象,只是全时关店涉及范围更广。在北京,受房租成本限制,已经有十余家7-11、罗森便利店关店,还有不少在做清仓处理。”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虽然便利店已经全面复工,但成本压力仍存。

另据上述业内人士透露,北京便利店市场一直不温不火,很难与深圳等南方城市相比较,到店消费属性让北方城市的便利店几乎少做了一个冬季的生意。

反观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便利蜂,此前已将部分位置较好的全时店铺收入囊中。至于后续是否会继续收购,便利蜂方面没有直接回应。

据了解,此次全时退出北京市场,只有直营店确认关闭,加盟店则仍在协商。而直营店大多地理位置较好,业内人士认为后续被继续用作便利店的可能性较大。

从资本角度来看,便利蜂、苏宁小店、京东便利店近年来发展速度最快。其中,便利蜂最近一轮融资发生在2018年10月,由腾讯和高瓴资本领投2.56亿美元。彼时,便利蜂创始人庄辰超对外表示:“公司目前的资金储备达到数十亿元,这是公司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过,据上述便利蜂工作人员透露,该公司在裁员后将开拓重点放在其他城市,北京大规模开店的可能性较低。

资本加持,供应链竞争升级

在一线城市关店危机中,7-11、罗森等在准备下沉发展。2019年,7-11拟落地山东济南;今年4月,罗森宣布以特许经营授权的形式首次进入河北唐山,开始其京津冀一体化的布局。而拥有母公司支持的苏宁小店、京东便利店已经提早以“夫妻店”的形式进入三四线城市。

“便利店与超市一样,布局越广,对供应链的要求越高。可以看到,目前市场上发展比较快的便利店,都是在供应链、仓储上优势较为明显的企业。”鲍跃忠表示。

除7-11、罗森等传统便利店外,苏宁小店、京东便利店均受益于母公司供应链系统。零售专家龚胤全向财联社记者指出,便利店不应该成为没有门槛的行业,后台供应链体系的打造、前台门店独立经营能力及门店与总部的信息共享能力,都需要统一调度。像鲜食占比较高的便利店,经营难度远超大型超市和卖场。7-11创业时背后有伊藤洋华堂超市的供应链资源与资金支持,若仅仅依靠自身力量经营便利店非常难。

从全时便利店退出京津市场来看,其背后运营商山海蓝图并不具备便利店、商超等运营经验。天眼查数据显示,山海蓝图实控人蔡学彦是厦门银鹭集团的创始股东,并不具备相关经验。该公司接手全时后曾表示,其在全时的商品采购、门店经营、物流配送、财务支持、系统软件支持等方面都有所升级。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截至目前,这些升级均未落实。

“国内便利店市场玩家只有三类,首先是最新进入的外资便利店;其次是全时、有家等传统本土便利店;最后就是新零售刺激下的新型本土便利店,像便利蜂、苏宁小店等。”云阳子表示,“新零售影响下,导流、供应链同样重要,所以传统本土便利店正逐渐消失,洗牌后的便利店市场将主要以新兴本土便利店竞争为主。”

而在龚胤全看来,苏宁小店、便利蜂等一直忙于抢占市场,导致其在商业模式和精细化运营方面做的远远不够。“这类便利店主要问题是扩张太快,导致选址不佳的门店难以自负盈亏,另外连锁便利店的运营管理体系建设及人才的培养、成长需要时间沉淀。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全时退出后,可以为便利店市场输出更多有经验的人才,加速市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