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烟行业又迎震荡:雾芯大跌41%,渠道品牌又将洗牌

界面新闻

text

一则来自工信部的消息,让稍显沉寂的电子烟行业陷入不小的震荡。

3月22日,根据工信部网站消息,为加强对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的监管,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烟草专卖局研究起草了《关于修改

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提出,将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实施条例》中关于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将大幅度提升电子烟监管效能,有效规范电子烟生产经营活动,解决电子烟存在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虚假广告等问题,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以卷烟为参照执行电子烟的监管,无疑是在释放一种信号:无论从销售渠道还是征税上,电子烟行业的管理都将更为严格。2019年11月的“线上禁售”风暴后,行业再次面临洗牌。

监管早已埋下伏笔

“暂时没什么影响。今天的这个新闻,目前看来只是一个是表态,离具体实施还需要很多讨论和博弈。”消息刚出,一位电子烟行业创业者所在的几个微信群都开始讨论起来。

由于征求意见稿相对于正式实施来说还有段时间,对于目前的影响,多位电子烟从业人士告诉界面新闻,目前的细则还不清楚,到底会如何“参照”卷烟进行管理还无法知晓。

上海某商圈内的两家电子烟专卖店均向界面新闻表示,他们之前了解过可能会出台相关规定,但并不了解具体细则,对于今天的消息也“不太清楚”。

根据工信部的消息,修改条例的主要考虑在于以下三点:1、推进电子烟监管法治化。2、符合电子烟产品特性以及当前国际监管的通行做法。3、增强电子烟监管效能。

三条考虑涵盖的正是目前电子烟行业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未成年人售卖、虚假广告和产品质量等。因此,即使不知道未来具体细则如何,一位YOOZ柚子电子烟的线下代理商认为,总体而言,此次征求意见稿对他们来说是利好的。

对于品牌的线下代理商而言,一旦参照卷烟执行电子烟的规定,将会减少很多竞争的渠道,例如自动售卖柜、连锁便利店和线上微商等。“政策解读现在还不清楚,但行业肯定也会因为合规洗牌。”上述代理商表示。

实际上,监管早就埋下了伏笔。

就在不久前,腾讯安全中心发出的一则禁令,该代理商认为,“感觉当时就是给了缓冲期。”3月12日晚间,腾讯安全中心发布“微信个人帐号发布违禁品信息及欺诈行为打击公告”,朋友圈电子烟微商广告被首次纳入违禁打击典型案例,还设置了专门的举报入口。

在这项规定发布之后,一些在朋友圈售卖电子烟的渠道商开始将朋友圈设置成三天见,不少账号直接被封禁。

除了微商,线下代理商也会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在朋友圈给熟客宣传产品。一位电子烟专卖店店主曾告诉界面新闻,去年疫情期间,他靠送货上门维持了自己店铺的营收。现在,代理商都会在发宣传产品时带上店铺的定位,证明自己不是微商。

管理部门的审查力度也早已加强。一位山东的电子烟门店店主表示,去年以来烟草部门和工商部门会定时巡查门店,而当地的烟草部门会要求门店提供授权书和产品检测以报告备案。

越来越近的“标准”

但一丝一毫的政策都在牵动着电子烟行业的发展。

或受工信部消息影响,3月22日,雾芯科技盘前股价下挫,跌幅一度达41%。

雾芯科技是电子烟品牌悦刻的母公司,于今年1月22日正式登陆纽交所上市。招股书显示,雾芯科技在2020年前三季度的营收为22.01亿元,净利润为1.09亿元。截至2020年9月,雾芯科技拥有超5000家专卖店和超10万家零售店。

股价的浮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市场的担忧:尽管悦刻电子烟在线下渠道铺设上下足了功夫,加强电子烟的监管,仍然会对公司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

目前在中国,普通烟草的综合税率约为60%,而电子烟通常按照普通电子产品税率缴税,在13%左右。一旦参照普通烟草标准征税,品牌方的利润必然会受到影响。

巨头尚是如此,游走在合规边缘、无力铺设线下店面的小品牌就更要紧张了。毕竟,在上一次的“线上禁售风波”之后,电子烟行业已然经历了一次“大清洗”。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我国共有超过2200家电子烟相关企业已经注销或吊销(以工商登记为准)。

此外,长城证券在研报中指出,除了税收方面,对电子烟行业可能的监管政策还包括渠道端管理、尼古丁含量及销售限制等手段。“现在还是无序竞争或者说内卷死循环的状态,指导意见出来才能更好发展。”一位电子烟从业人士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天眼查显示,中国烟草总公司全资子公司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于1月29日公开了“一种智能加热不燃烧电子烟”专利。此前据媒体报道,中烟研发的电子烟已经销往海外。

早在2017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就下达了《电子烟》国家标准制定计划,但至今没有等来靴子落地。传统烟草公司的入局,让行业的标准和合规化变得更近了。

而在具体细则未知的情况下,现存的电子烟企业只能选择做好风险规避,静候其变。上述代理商表示,“拥抱监管,合规是第一位的。”截至发稿前,包括悦刻、喜雾在内的电子烟头部品牌均未做出回应。

(实习记者张梓桐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