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增速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尤其是2011年開始,長期處於下降趨勢。
根據世界銀行的2014年數據,全球進口需求主要來自於歐洲和中亞(39.41%)、東亞和太平洋(29.34%)以及北美(11.24%)三大地區,這三個地區的進口總量占到了全球進口總需求的80%。全球出口結構顯示出類似的格局。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在進口占比上,中國、美國和德國分別以13.21%、8.39%和7.92%的進口占比排名世界前三位,三國進口規模占全球30%。其中,中國的進出口增速從2011年起持續下降。美國近年來儘管進口規模上升,但出口增速有所下降。唯一進出口增速均有所上升的是德國。
不過,儘管全球貿易體量相對穩定,但全球貿易價格出現了明顯下滑。根據荷蘭經濟政策分析部(CPB)的數據,無論發達經濟體抑或新興經濟體,全球貿易單位價格在2014年5月後均出現了顯著下滑。2016年1月,全球貿易單位價格指數低於2009年3月的低點。在當前的全球貿易中,哪些商品價格的下降直接導致了全球貿易單位價格的暴跌?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全球進口量最大的產品是製造品,占比高達66.33%,包括機械和電子產品(24.92%)、交通運輸工具(9.25%)、化學品(9.01%)等。同時,燃料、金屬、礦產、農產品等大宗商品進口占比超過全球進口總量的20%,尤其燃料的進口規模達到16.33%。全球出口產品也擁有類似的結構。
從CRB大宗商品價格指數來看,自2011年開始大宗商品價格就處於長期下行趨勢中。CRB指數,是由美國商品調查局(CommodityResearchBureau)依據世界市場上22種基本的經濟敏感商品價格編制的一種期貨價格指數。
受國際貿易尤其大宗商品價格下滑的拖累,全球航運業也長期踟躕不前。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儘管較大宗商品波動更大,但下降趨勢同樣明顯。
因此,從區域供需而言,歐洲和中國經濟的放緩都對貿易造成了壓力,尤其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拉低了大宗商品的價格,對大宗商品出口國形成直接影響。但貿易增速的放緩可能並不會帶來全球性的衰退,畢竟美國、中國等經濟體都不那麼依賴於外部的增長動力,但對於低收入國家而言,長期大宗商品和基礎製造業需求的低迷可能對經濟造成實質性的損害。
隨著歐洲、美國等經濟的回升,全球貿易是否會長期處於下行狀態,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