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认为2017年最棒的10本书是什么?

亚太日报

text

这份书单包括了今年布克奖获奖作品《林肯在中阴界》及百利女性小说奖得奖作品《力量》。

1、《林肯在中阴界》(Lincoln in the Bardo)

作者:乔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

《林肯在中阴界》

《林肯在中阴界》是一个由幽灵组成的故事,作者运用极为幽默的笔触,将悲伤向慢慢呈现给读者。故事中的幽灵来自美国历史上的一则悲惨事件——内战期间,总统亚伯拉罕·林肯11岁的儿子威廉死于伤寒。这是桑德斯的处女作,一举拿下了今年布克奖的桂冠。书中的一切都超出了我们对于小说的期望。这本书完全由简短的引语组成——有些是真的,有些则是想象出来的——这些引语来自那些为总统工作的人,或者是他的朋友、同事、对手、传记作家,以及被困在乔治城橡树丘公墓的幽灵。这一点最让人意想不到,而这正是他的儿子威廉安葬的地方。尽管这些言论拼凑在一起非常怪异,但整个故事的核心还是林肯。这个伤心欲绝的父亲会在晚上独自骑车来到这片墓地。当这些幽灵像光线穿过玻璃一样从这位总统的身体中穿过时,他们会捕捉到他的想法和恐惧。我们可以听到林肯在自己的信念中挣扎,在面对巨大悲痛和遭战争摧残的国家源源不断发出的批评时,还努力保持着镇定。

2、《未来即历史:极权如何再造俄罗斯》(The Future Is History:How Totalitarianism Reclaimed Russia)

作者:玛莎·格森(Masha Gessen)

弗拉基米尔·普京刺激了一系列书籍的出现,这些书试图解释他那令人惊叹的崛起及强权手腕。但是,与玛莎·格森《未来即历史》一样野心勃勃、见解深刻又毫不留情面的佳作少之又少。这部著作通过讲述托尔斯泰式的形形色色人物的生活,将俄罗斯过去40年的思想文化史向读者娓娓道来,影响深远。该书可以说提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 一个世纪前,布尔什维克革命创造出来的独特民族“苏维埃人”,并没有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彻底消失 。让这本书值得一读的,正是它以这种高压政权亲历者的视角,对俄罗斯进行了敏锐的观察。格森认为,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其实就像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或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一样,都是极权主义社会。这种极具煽动性的结论或许无法说服所有读者。但就算你不同意这种看法,你也会发现,她这本书是对自己出生的国家的一则强烈而又悲伤的控诉。以往的可怕经历给这个国家留下了极大的创伤,然而它似乎下定决心再来一遍。

3、《无法呼吸:海湾街的一桩凶案》(I Can't Breathe: A Killing on Bay Street)

作者:马特·泰比(Matt Taibbi)

《我无法呼吸:海湾街上的一桩凶案》

书中对埃里克·加纳(Eric Garner)生与死的可怕叙述,正是对这一案件各个方面的深层展现,包括它在法律上微不足道的作用以及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深远影响。最有说服力的是泰比讲述的有关其他美国黑人的故事,其中大都是黑人男性和穷苦人。就因为一些种族歧视的警察不喜欢他们等等可悲的理由,他们就要被拦下接受搜查、脱衣服搜身、性骚扰,被人吼来吼去、挨揍甚至被杀。更可悲的是,这些屈辱竟来自于美国的法律和政策。书中各个相关联的故事以及加纳事件,让人在读这本书时有一种接受警察审讯的感觉。书中的叙述如同《火线》(The Wire)剧集一样层层展开,不过并没有其中轻松搞笑的氛围——也不像电视剧那样对警察有着些许的同情心。有些读者或许不认同泰比在书中随处可见的愤怒语调,但无疑作者对警方及为其暴行提供权力保障的政治痛恨至极。

4、《他们让我独自前来:我的圣战报道之路》(I Was Told to Come Alone: My Journey Behind the Lines of Jihad)

作者:苏雅德·梅科涅特(Souad Mekhennet)

记者梅科涅特报道圣战分子已有15年时间,在她的回忆录中,她一心想要回答这个始终存在的问题:他们为何恨我们?作为一位穆斯林女性,同时也是一名勇敢、足智多谋、会讲英语、德语、法语和阿拉伯语的记者,梅科涅特似乎非常适合这一任务。她解释了自己作为《华盛顿邮报》国家安全通讯员在报道圣战组织时的本质,讲到了自己等待线人回话所花费的时间以及为相信谁而大伤脑筋等事情。她多次收到匿名信,提醒她有可能面临生命危险,或是激进分子和敌对政府有意绑架、折磨和强奸她。对于基地组织、“伊斯兰国”战士及世界各国的恐怖势力同情者们的描写,使得这本回忆录具有极高的价值。但她一开始想要回答的问题怎样了呢?在她的讲述中,仇恨的根源并不是伊斯兰教,也不是美国的政治或对外政策,甚至不是美国的种族歧视或伊斯兰恐惧症。答案扑朔迷离,着实令人苦恼。

5、《莱斯》(Less)

作者:安德鲁·西恩·格利尔(Andrew Sean Greer)

《莱斯》

在关于杰出文学作品的种种标准中,我们往往将幽默小说排除在外。这通常来说也没什么问题,因为优秀的幽默小说的确少之又少,但这本《莱斯》可能是个例外。在小说开篇,一位名叫亚瑟·莱斯的作家因为自己马上要到49岁而沮丧不已,而他前男友将要娶一名年轻女人的消息,使他对年龄的焦虑进一步加剧。想到可能要坐着看完他们整场婚礼,莱斯决定向对方致歉然后逃跑。他盲目地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邀请: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教学任务、静修和阅读活动。这些场景组成了小说的结构——每个章节描述的都是不同的国家——在此过程中,格利尔把不知名旅行作家将要面临的尴尬处境描述得极为有趣。莱斯始终保持礼貌,对于不惹人烦这事儿拿捏得相当到位,并且在整个过程中都感到愉快,但“活着这件事很快便会让他感到悲喜交加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以失望态度提取生活美好之处的幽默佳作。

6、《行为:最好和最坏的人类生物学》(Behave:The Biology of Humans at Our Best and Worst)

作者:罗伯特·M·萨波斯基(Robert M. Sapolsky)

如果你曾经以为,对于读闲书来说神经科学实在太过无趣或复杂,那么这本书将会改变你的想法。萨波斯奇怪的幽默感会让你不知不觉爆发一声声大笑,然后使你开始怀疑,自己多年前做出的不读科学书的决定是否太过仓促了。斯坦福大学生物学和神经科学教授萨波斯是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大奖得主,他把各个科学领域融合贯通,只为共同解决一项基本谜题:什么因素会促使人类之间互相伤害或互相帮助?他在生物学中找到了答案,并将带领读者们走过一段神经系统、荷尔蒙、进化和环境之旅。对那些想要了解我们为何像现在这样行事的外行人来说,萨波斯这本著作非常清晰易懂甚至诙谐有趣,向读者全面展示了心理学、灵长类动物学、社会学和神经生物学的世界。

7、《力量》(The Power)

作者:纳奥米·阿尔德曼

《力量》

自从这部乌托邦小说斩获了今年英格兰百利女性小说奖以来,大西洋彼岸的人们早就对它翘首以盼了。阿尔德曼小说的设定很简单,但写作非常具有创造性:全世界的十几岁少女突然发现,她们的身体能产生一种致命的电荷,这种让人惊奇的女性能力很快便扰乱了文明社会的结构。为了追踪这种新能力在家庭和政府间的急速发展,故事的叙述从一个美国女孩的卧室跳转到了英国黑帮的藏身之处,又切换到了欧洲的森林和其他地方。男性的自信心因此受挫,激怒了他们的大男子主义,男权政治彻底被颠覆。这个令人吃惊又充满煽动性的故事不仅解构了明显具有性别歧视的表达,并且解析了我们几个世纪以来忍受、尊重甚至幻想的内部权力架构。阿尔德曼的故事闪烁着带有电荷的讽刺,在阅读时你最好戴一副绝缘手套。

8、《崛起之星:巴拉克·奥巴马的成长》(Rising Star: The Making of Barack Obama)

作者:大卫·盖罗(David Garrow)

这部刨根问底的传记,探究了巴拉克·奥巴马在赢得总统大选前的几十年间里做出的一系列权衡判断。盖罗把奥巴马描绘成一个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牺牲个人感情的人。每一步——不论是他探访社区组织,还是进入哈佛法学院,甚至是爱人的选择——都不只是个人生活而已,同时也是为了达成目标而做出的努力。这本书在揭露奥巴马个人生活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尤其是关于这位未来总统在遇见米歇尔前与一位荷日混血女性同居的故事。奥巴马请求对方嫁给他,之后又改变了主意。正如盖罗所言,对于芝加哥的黑人政治家而言,如果配偶不是黑人的话,可能会是一大负担。盖罗曾凭借为小马丁·路德·金写的传记斩获普利策奖,他对奥巴马的决定予以了强烈的评判:“尽管自我创造的坩埚中产生了钢铁般的意志,但容器本身的内核空无一物。”

9、《歌唱不朽地歌唱》(Sing, Unburied, Sing)

作者:杰斯敏·沃德(Jesmyn Ward)

《歌唱不朽地歌唱》

这部小说从一次艰难的汽车旅行开始,一位黑人女性带着孩子开车前往州立监狱,去接他们的白人父亲。小说的叙事视角在这位犯罪分子13岁的儿子和他吸毒成瘾的母亲利奥妮(Leonie)之间来回切换。沃德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这个女人的怒气,她有时候会厌恶自己的孩子,常常讨厌他们对自己的索取。利奥妮也知道,自己有着数不清的缺点,毒瘾把这些缺点进一步放大了,悲伤的情绪和让她无法获得机会和公正的种族主义文化背景,让她的缺点变得更为严重。书中的人物是一些“背负着所有历史重担”的人。作为美国最富诗意的作家之一,沃德通过描写这对无法获得安宁的灵魂,提出了失落的诉求。小说标题中提到的不朽歌手会为利奥妮和她的儿子歌唱,这个家庭的困境与历史上几十年来盘根错节的犯罪交织在一起。

10、《全职圣人》(Saints for All Occasions)

作者:J·柯妮·苏利文(J. Courtney Sullivan)

从外表上看,这部小说似乎没什么引人注目的东西。住在波士顿的爱尔兰天主教教徒每天狂喝滥饮,与教会斗争,为给所爱之人守灵聚集在一起。这些元素听起来完全是用烂了的把戏,但却让这本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利文用一种极为夸张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莱弗提一家的生活当中。与一般小说不同的是,她让我们对这一家人极为在意,就好像他们也是我们自己家庭中的一员似的。现实中,这个小说只发生在短短几天之内——从50岁的帕特里克·莱弗提(Patrick Rafferty)的车子失去控制,一直到他躺在葬礼的棺木里。在这短暂数日里,苏利文讲述了帕特里克母亲及其姐妹的引人入胜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个爱尔兰小村庄的场景在我们眼前铺展开来。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