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在日本岩手縣陸前高田市,人們參觀一處被海嘯損毀的建築。新華社記者顏亮攝
【亞太日報訊】(記者華義)日本“3·11”大地震已過去5年。地震海嘯造成的破壞相對容易修復,但核事故導致的後果卻難以收拾。5年來,事故核電站報廢、核污染應對、核能政策等一直是日本媒體和民眾關注的焦點。
報廢難度大
大地震發生後,地震和海嘯摧毀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應急電源系統,核電站反應堆冷卻系統無法發揮作用,3個反應堆內部溫度過高導致極為嚴重的堆芯熔化,3個反應堆發生氫氣爆炸導致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
2012年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根據國際核事件分級表將福島核事故定為7級,與上世紀80年代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等級相同。
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報廢工作量巨大,對日方來說,核污水處理、反應堆冷卻、核燃料的取出轉移等都是沒有先例的難題,每一項工作都充滿危險和不確定性。而這些工作只能依賴決策和處置能力飽受詬病的東京電力公司。
5年來,報廢工作也取得了一些階段性進展。2011年年底,核電站所有反應堆處於冷溫停止狀態;2014年,4號機組內存放在乏燃料池中的燃料棒轉移工作宣告完成;去年,核事故以來存儲在儲水罐中的高濃度核污水的凈化處理已經結束。
但難題依然不少。比如,發生堆芯熔化的核燃料棒難以取出,甚至要研發專門的器具。據東京電力公司推測,整個事故核電站的報廢工作可能要花費三四十年時間。
“鬼城”難復蘇
核事故發生後,日本政府以福島第一核電站為中心分別劃出了半徑20公里和30公里的強制疏散區域和建議疏散區域。5年過去了,核電站周邊20公里依然是禁區,曾經生機勃勃的村鎮變成了一座座“鬼城”。
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的專題節目顯示,那些村鎮裏現在只有瘋長的野生植物和野豬、浣熊等野生動物隨意棲息。
迄今,依然有大約10萬名福島居民過著背井離鄉的避難生活。一項針對災區民眾的調查顯示,有38%的人認為故鄉再也回不去了,只有22%的人認為5年以內可以返鄉。
福島縣的健康調查還顯示,有超過160名核事故發生時18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此後患上甲狀腺癌(含疑似病例)。去年10月日本岡山大學教授津田敏秀髮表的一篇論文稱,福島縣青少年甲狀腺癌患病率是日本全國平均水準的12倍到50倍。不過也有學者質疑這一數據,認為從甲狀腺癌的潛伏期來看,並非所有患者都是由於受到核事故影響而患癌的。福島縣兒童甲狀腺癌發病率與核事故的關係還需更多研究確認。
日本核電引擔憂
由於日本地震頻發,福島核事故後,日本民眾對於核電站安全性的擔心更加強烈,全國各地發起多次反核電遊行。
政界也為此爭執。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和菅直人都是呼籲“零核電”的帶頭人,認為日本應該轉向更安全更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不過,安倍政府依然看重核電,其核電發展目標設定為到2030年新建14個核電機組。
福島核事故發生後,日本暫停所有核電站運行,並制定了更嚴格的安全標準。2015年8月,川內核電站1號機組反應堆重啟,日本也由此結束了“零核電”狀態。
日本全國目前僅有川內核電站兩個核電機組在運行,有22個核電機組正處於審查中,還有18個已停運,已報廢的有14個,另有3個核電機組正在新建。
日本核電重啟工作阻力巨大。今年1月和2月,關西電力公司重啟了高浜核電站的兩個機組,但由於受到居民控訴,日本大津地方法院日前剛剛作出禁止運轉的決定,認為關西電力公司的重啟準備工作不充分。這也是日本法院首次判決關停正在運轉的核電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