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吉隆坡讯:作为即将启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本(CAFTA 3.0)的其中一项新支柱,数字经济前景广阔,预计到2030年其市场潜能值将达到1万亿美元。然而伴随而来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网路安全挑战,尤其是在地处东南亚的东盟地区。“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会长丹斯里翁诗杰日前在一项题为《为东盟网络治理的挑战把脉》的圆桌论坛上如是表示。
他在欢迎辞中称,从网络诈骗到利用网络实施的人口贩运等跨国有组织犯罪,正大肆利用区域内的数字漏洞与监管空白。猖獗的跨境网络诈骗和人口贩运已逐步演变为东盟面临的非传统安全挑战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马来西亚也未能幸免。他披露:根据《2024年诈骗现状报告》,马来西亚因网络诈骗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0.2亿令吉(约合128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社会大众不仅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害,也承受了沉重的情绪与心理创伤。
他说,由电诈衍生的擄拐绑架,已发展成为跨境庞大的黑色产业链。根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公署的数据,仅在2023年,柬埔寨约12万人、缅甸约10万人被迫参与诈骗行为。网络诈骗的蔓延已逐渐演变为动摇整个中南半岛乃至马来西亚国家安全的严峻威胁。
这议题吸引了来自五个国家,即:中国、新加坡、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的专家学者,参加这项由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主办,马来西亚中国丝路总商会承办的圆桌论坛。它汇聚了来自学界、政府及智库单位的9位代表,共同探讨东盟网络安全建设的进展情况,以及在数字化政策背景下区域经济整合与可持续性所面临的议题。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网络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塞尔瓦库马·马尼卡姆教授警告称,各国网络安全主管机构之间缺乏开放与整合,阻碍了提升网络韧性的努力,这一问题在区域层面尤为突出。
他说:“如果东盟国家在本国层面尚且无法整合其机构的工作,那么在国际层面的问题只会更加严重。很多机构仍倾向于各自为政,掌控数据,不愿共享。这种割裂状态将阻碍广泛而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对策的制定与执行。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模式。从被动转向主动。不要等攻击发生后才仓促想办法,而是应预见潜在漏洞,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如果东盟真心希望释放其数字经济潜能,就必须从本地到区域层面加固数字基础设施。”
马来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所(ISIS)网络与科技政策部主任法丽娜·赛义德则表示,“政策协调不仅限于网络犯罪相关法律,还涉及制定允许东盟各国之间共享信息的法律政策。我们必须思考何种信息具有价值,如何汇集这些信息,以及需要何种信息交换机制。”
老挝国立大学法政学院国际关系系副主任布阿拉披安·西苏克指出,东盟在推进网络安全的过程中,应评估现有战略的成效,同时积极应对新兴技术和地缘政治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她说:“东盟网络安全的下一阶段,离不开主动、灵活与协同的综合性战略。”
多位专家学者皆不约而同聚焦于东盟《网络安全合作战略(2021-2025)》在提升网络韧性、推动政策协调、加强互信与促进国际协作方面的得失成败,并寄望马来西亚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旋即主导制定的《东盟网络安全合作战略(2026-2030)》,能在其进程中,让“东盟区域计算机应急响应小组”(ASEAN CERT)扮演更有突破性的核心角色,致力于成员国间在事件响应、数字取证、数据共享与政策协调等方面实现实时合作。
多国参会嘉宾均认为东盟十国在数字素养与技术成熟度上的巨大差异,是当前共同面对的首要问题。在现有的框架下,任何路线图或发展蓝图都绕不开基本的关键议题,即:能力建设、政策与法律框架的加强与协调,以及互信与信心的建立。
翁诗杰称,这一切都在考验着东盟成员国的政治意志和互信基础,但也同时是释放“中国--东盟自贸区协定” 升级版( CAFTA 3.0 )无限经济潜能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