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恐慌並不是因為中國人愚蠢,在美國同樣會發生

鈦媒體

text

图为反疫苗运动代表人物Andrew Wakefield,后面标语是“医疗腐败统治医学”、“替罪羔羊”

【亞太日報訊】疫苗事件爆發後,許多人的朋友圈經歷了戲劇性的一天,從《疫苗之殤》刷屏有人喊出拒絕疫苗,到和菜頭抨擊轉發者屬於“文盲”,再到王五四的捍衛恐慌權,由於傳播載體的即使便利性,以往要持續數天的戰鬥進程壓縮在半天就完成。而關於公眾是否喜歡轉發不當內容的討論,仍然沒有停歇,恰如和菜頭那篇文章中所指的,大部分網民都是中小學畢業,這是朋友圈非理性刷屏,傳播謠言的主要原因。

和菜頭所詬病的核心就一點:由於中國網民無知思維訓練不足,不看清楚內容就傳播,引發了恐慌情緒。但我想說的是,這種情況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太普遍了,不光是中國,即便是教育程度遠高於我們的美國,也是如此。

來看兩個案例:

一、反疫苗運動

第一個就是西方國家曾經爆發的反疫苗運動,1998年,一個名為Andrew Wakefield的英國胃腸病學家在倫敦召開了一個新聞發布會,宣稱麻疹疫苗與不斷增多的自閉症有關,給反疫苗接種運動注入了動力支持。此事發生之後,英國和歐洲西部地區的疫苗注射率有所下降。Wakefield的理論繼續在網絡流傳,很多反疫苗注射運動的支持者堅信不疑,這些人中有很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員。

反疫苗運動暴露了發達國家公共衛生的困境,隨著醫學技術的發達,烈性傳染病逐漸消失在公眾的視野中,成為“傳說”中的疾病,與此同時,接種疫苗的偶合反應卻給遭受厄運的家庭血淋淋的打擊,由於缺少傳染病的威脅以及對疫苗副作用的恐懼,發達國家疫苗接種率逐漸下降。

反疫苗運動在美國一度十分盛行,過度的自信也使得原本已經絕跡的麻疹在美國重新找到了流行的機會,2000年以後,美國每年都有近百例麻疹案例,2014年到達了高峰的600例,部分幼兒園超過一半的兒童未注射疫苗。

雖然民眾都知道,疫苗接種是兒童健康的巨大保障,但有了Wakefield這樣的人不斷鼓吹,加上民眾對傳統醫學和政府的不信任,人為去掉了兒童的保護傘,將之暴露在惡性病菌之下,孩童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從事後的眼光來看,這場運動愚蠢之極。

二、蘋果與FBI大戰

第二個事情就是最近的蘋果和FBI之間的對抗。FBI以打擊犯罪為名,要求蘋果為iPhone開發一種留有後門的操作系統,以便於FBI可以對可疑人員的手機進行監控,蘋果自然是不願意,對此堅決抵制,雙方為此鬧上了法庭,劍拔弩張。

幾乎大部分互聯網從業人員都支持蘋果,包括硅谷的精英們,美國科技圈最頂尖的人才紛紛力挺蘋果,並聯名上書要求FBI取消這一做法。理由很簡單,後門可以被FBI所用,也可以被罪犯所用,這是潘多拉鐵盒。

利弊顯而易見,然而民眾是什麼反應呢?根據2月份調研機構的一次調查顯示,高達51%的人支持FBI,也就是過半的人支持給自己的手機裝後門。但事實上,這些人根本沒明白裝後門意味著什麼,因為庫克曾經寫過一篇專門解讀此事的公開信,詳細描述了後門的危害性,調查機構圈出了閱讀過這封信的民眾,發現超過半數是支持蘋果的。

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民眾只知道後門有助於FBI破案,卻不知道後門長遠的危害,民眾對於FBI的支持會加劇政府對於信息控制的渴望,給蘋果造成更大的壓力,畢竟這是民眾自願的嘛。而掌握了真相的精英們,很有可能因為民眾的愚昧而殉葬。

美國很早就有約30%的人口完成了四年本科學歷,中國約10%,如果按照和菜頭的理論,美國民眾應該更有智慧,具備足夠的思維訓練,擁有全面了解信息的能力並做出理智的判斷。但從蘋果和FBI的事件來看,大部分美國民眾的情緒被政府操控,同樣缺乏事實認知能力。

民眾在接收一個信息的時候,往往會選擇相信,而不會進一步求證,通常相信媒體的專業性,對方在信息傳播前進行了真偽過濾。但按照和菜頭所說,民眾除了要有智慧,還要加持思維訓練來辨真偽,也就是面對一條信息的時候,要有鑒別的能力。我相信和菜頭在寫“文盲”一文的時候,也進行過二次信息篩選求證,查詢過一類、二類疫苗的區別,失效疫苗注射的後果,以及《疫苗之殤》原文來龍去脈。但問題是,如果每條信息都要求讀者去證偽,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讀者是被動接受信息的,不可能人人都具備證偽的能力。

正如大表姐iCloud裡的艷照被泄露一樣,最近這一案件被破,原因居然是罪犯偽裝成蘋果官方給大表姐發釣魚郵件,大表姐輕易就交出了賬號密碼。按理說大表姐情商智商都不低,為何如此容易上鉤?這在我國,識別釣魚郵件是基本生存技能之一,恰如個別明星被短信詐騙幾百萬,大多數人會說的是:騙子不夠用。

可見,輕信是全世界人民的素質。這和學歷、智慧、思維能力無關,更多的是專業領域的幸存者偏差。和菜頭公認文章快手,檢索能力一流,他在對信息處理的訓練上確實無人能及。

那麼,為什麼人們這麼容易輕信呢?唐映紅在文章《心理學問答:真知識為何不如偽知識流行?》中提到:人類在面對紛繁復雜的情境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驅動,即希望能控制和預測情境。當人們置身在不能控制和預測的情境中時,人們就會感到焦慮、不安,甚至恐懼。這種試圖控制和預測情境的需求促使人們要用自己的經驗和能夠理解的方式來解釋事物和現像,並賦予它們以意義。

失效疫苗流入市場,北大專家說“這是在殺人!”,民眾自然疑慮竇生:失效疫苗怎麼來的?流向了哪裡?後果會有多嚴重?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可能打過?當這麼多疑問出現在腦海卻無從解答的時候,民眾陷入恐慌是極其正常的。雖然失效疫苗不是有毒疫苗,但是打了失效疫苗不能得到免疫力,這和毒疫苗有什麼區別?仍然有很大概率獲得烈性傳染病。而《疫苗之殤》恰恰繪出了問題疫苗可能出現的後果,幫助人們理解事件的危害性,雖然這個新聞玩了偷梁換柱的把戲。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要獲取《疫苗之殤》原文極其困難,因為文章在2013年就被指示刪除了,當部分民眾想進一步探尋文章真相的時候,刪掉的稿件斷掉了這條路,真相獲取成本陡升,獲取真相的人就更少。

所以,民眾的恐慌是合情合理的,轉發《疫苗之殤》也是人性本能的表現,正因為有了這些恐慌,才促使總理批示嚴肅處理問題,以及世界衛生組織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