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军情观察 | 菲律宾接收新万吨级登陆舰级,意欲何为?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评论员张浩

2017年4月26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万众欢庆。2017年5月10日,在太平洋的西部一隅,在菲律宾,人们也同样为本国海军一艘巨舰的到来而欢呼:就在这一天,菲律宾海军第二艘“马卡萨”级战略运输舰(实则是船坞登陆舰)交付菲律宾海军服役。

该级舰是以印度尼西亚帕尔军工公司从韩国引进技术而建造的“望加锡”级船坞登陆舰为基础,改进放大后而成。菲律宾在2014年1月向印尼公司采购了2艘该级舰。

该舰采用了大量商规技术,以降低造价,因此深得军费有限的国家之青睐。对于一个综合国力有限的国家而言,很少有像菲律宾这样,对发展海上力量如此热衷的,几乎是将军费的一大半投资到了海军上。

菲律宾之所以对于万吨级“大舰”孜孜以求,无外乎想要在南海局势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从传统上而言,南海地区最强大的海上力量,无疑是我国的海上力量,这里所说的海上力量不仅包含海军,也包含了海事执法力量和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能力,同样也包含着海洋科考、科研、和海洋灾害控制与救助能力。

综合来看,菲律宾的海上综合力量,是排在越南和印尼等国之后的,因此菲律宾总是自认在南海的发言权不足。

菲律宾时时刻刻在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海上力量,特别是海上武备水平。在近几年里,菲律宾已经从美国购买了两艘3000吨级的“汉密尔顿”级巡逻舰,其中第一艘“德拉皮拉尔”号已经成为菲律宾海军的旗舰;

在2016年5月,菲律宾还接收了其第一艘“马卡萨”级战略运输舰,这是菲律宾海军第一艘排水量破万吨的大舰,如今,菲律宾又接收了第二艘“马卡萨”级战略运输舰。

“马卡萨”级战略运输舰排水量1.2万吨,拥有均衡装载能力,可以按照部队的编制,将其人员和保障物资以及装备一次性投送到目的地,由于采用了商规设计,因此船体较为便宜,虽然吨位很大,但是价格并不昂贵。

不过,同样由于采用了商规船体设计,因此该舰更加强调装载容量和空间,对于“海军部系数”(船只阻力的一个系数,表示排水量和航速之间的关系)考虑的并不多,因此该舰的实际经济航速只有12节,最大航速也仅有16节。可见其船身和“军舰舰型”的概念基本难以挂钩了。

同样,由于采用商规船体设计,因此该舰貌似吨位较大,但是实则隔舱较少,舰体结构强度一般。

我们知道,影响一艘军舰造价的一个较大因素就是船体隔舱的多少。隔舱越多,军舰更加安全,抗沉性更好,排水量也更大;

反之,隔舱越少,军舰的抗沉性就越差,不过换来了价格便宜,这也是该级舰采用了少隔舱的商规设计的原因。该舰装备了一门76毫米舰炮,在运输投送部队中,可以进行些许火力支援,也可以在执行诸如护航和反海盗、救援等特殊任务时发挥作用。

菲律宾认为,自己只要拥有足够的武力手段,就可以提升在南海的发言权和重要性。但是事实上,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暴力手段早已经退居其次,和平和发展才是时代主题,国际法才是根本框架。

一国在南海发言权的大小,一方面看的是其是否符合公理、法理,其主张是否得到国际社会支持;

另外一面,还要看该国对于南海开发利用的能力大小,其主张是否利于地区的和平和繁荣发展;最后还要看该国对于南海周边海洋安全的维护能力高低,是否有能力为南海提供一个安全发展、稳定发展的环境,是否有能力应对南海周边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威胁。

如今的世界,比的是谁的贡献大,谁的主张合乎国际法,而不是看谁的拳头硬,看谁的武器先进,更何况,面对如今海军力量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的中国人民海军,比拳头大小更是无从谈起。

其实,对于一个有成熟海上全局战略的现代化国家而言,海上力量绝不应该仅仅是武力。有些南海周边国家,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有限,维护海洋环境安全能力更是不足,海上走私、偷渡、暴力袭击自己无法查缺补漏,自己国家沿海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尚且需要依靠国际社会倾力相救,但是这些国家却在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军力比拼”中越走越远,负担越来越重,这真的是一个理智的做法吗?


作者简介:

作者张浩,《舰载武器》杂志评论员,资深军迷。

“亚太军情观察”作者均为资深军事记者和评论员,专栏紧扣全球军事热点和动态,为读者解析大国国防政策、地缘军事动向、国际军事技术、新型武器装备以及军事战略思想等。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