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撰文: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财联社

text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中国金融》撰文指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动选择,也是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举措。

刘国强称,银行作为广义货币创造的主体,面临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的复杂环境,银行货币创造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和能力容易受到约束,造成银行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出现梗阻。此时,仅靠总量调节,不仅很难有效发挥作用,还容易带来加剧资产价格泡沫、扩大贫富差距等政策后遗症,最终又反馈到实体经济。只有调整好结构,才能实现更好的总量调节效果;结构调整不好,总量调节也很难有效发挥作用。

刘国强指出,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箱中,再贷款、再贴现是典型的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今年人民银行为具体解决普惠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而出现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尤其是资金到期还款压力和因缺乏担保品而贷款难这两大痛点,又创设了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分别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这些直达工具都具有市场化、普惠性和直达性的特点。这两项直达工具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直接关联,确保资金高效直达实体经济。

他特别强调,直达实体经济并不意味着人民银行直接向企业提供资金,这两项直达工具提供的资金支持仍通过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传导。人民银行通过充分调动商业银行,特别是地方法人银行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商业银行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同时政策工具设计也体现了市场化原则,压实了各类市场主体责任。他并透露,截至2020年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对4.7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了延期;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2.3万亿元,同比多发放7961亿元。

刘国强表示,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在宏观层面,搞好货币政策跨周期设计。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以现代化的货币管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抓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在微观层面,健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根据形势变化和市场需求,精准设计激励相容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一方面,对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出台的政策要适时适度调整,做好政策接续;另一方面,对于需要长期支持的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直达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疏通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

此外,继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设计和创新具有撬动作用的直达工具。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形成金融、科技和产业三角良性互动。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金融双向开放,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三农、制造业的信贷支持,增强金融普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