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中國科技部部長最關心什么?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劉偉 屈婷)以前每次來到兩會新聞中心梅地亞,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都是“單槍匹馬”面對媒體。

這次,他的身邊多了一位研究量子通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和一位科技成果轉化強省的科技廳廳長周國輝。新變化體現出萬鋼對科技創新戰略實施和落實的重視和關心。

在兩個多小時的發佈會上,萬鋼回答了中外媒體提出的8個問題。“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他著重強調目前存在的問題,“中國科技產業轉型還不夠快、原創能力弱、一些創新政策還沒有落實到位。”

“我們創新政策的指向是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強集成創新,面向市場的需求供給,同時也進行引進吸收消化和再創新。”萬鋼說。

如今,中國企業已經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出現了很多企業牽頭的高鐵、核能、特高壓輸變電等重大項目。2015年中國全社會研發支出達14220萬億元,其中企業支出超過77%。

萬鋼說,由於企業加大了對技術創新的投入,政府資金就可以更多轉移到基礎前沿、社會公益、國家戰略如航空航天、深潛等重點領域上,為國家長遠的創新能力建設作出貢獻。

如何保證讓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投入生產,改變人類的生活,這是科研人員關心的問題,也是萬鋼關心的問題。

“科學研究不僅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全國政協委員潘建偉說,“我們不僅要關注原始創新,也要鼓勵成果轉化,為國計民生做些事情,讓普通老百姓享受科技帶來的利益。”

在潘建偉團隊的努力下,2016年下半年,“京滬幹線”大尺度光纖量子通信骨幹網即將建成,用於金融、政務等領域信息的安全傳輸。

萬鋼則關心科研成果轉化中的“短板”。2015年末,全國技術市場的成交額已經達到9835億元,科技成果轉化發展較快。“但從結構上看,80%左右是企業進行轉讓和吸納的,高校、研究院所在轉化成果時還有一些障礙。”萬鋼說。

對於如何破除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存在的障礙,萬鋼說,第一,要取消審批程序;第二,收益權、分配權由高校自己按規定程序自主處理;第三,要促進企業和高校的緊密合作,鼓勵高校科技資源的開放;最後,要加強技術市場的建設,培育一支既懂產業又懂科研的專門從事轉化服務的隊伍。

全國人大代表周國輝補充說,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重點要解決兩大問題:第一,明確供給方面的產權,給予科研人員自主處置權、收益權;第二,要有市場體系。

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法寶”。浙江省科技廳2012年開始開展技術市場競價拍賣,讓技術商品像藝術品一樣進行現場實拍。五年間,204項已經成功地產業化,新增銷售達到88.16億,創利稅5.67億。

萬鋼以“拍寶”等介紹古董知識的電視節目為例,建議將反映創業以及科技成果的節目也放在黃金時段播放,“使我們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都能夠通過科技成果轉化來取得效益”。

談到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與民眾生活的關係,萬鋼表示,中國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都與生活緊密結合。

比如,中國5萬多艘漁船都使用了北斗導航,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漁船可以獲得短報;蛟龍號已經下潛100多次,許多科學家跟著走向海底世界;前些年黑龍江發大水,就是用資源衛星來監控,減輕了災情。

萬鋼用前期調研的經歷說明瞭重大科技項目、工程與生活的緊密結合:“最近我到內蒙古去調研,有一個企業用北斗放牛,給牛帶項圈,還用上了WIFI,牛吃什么草、在什么地方都知道,如果一旦過界,牧民派個無人機把它給攆回來。”

萬鋼表示,“十三五”將要實施的一批重大項目,一方面將支持原始創新積累,實現科學知識突破。“另一方面也會改善我們的生活,促進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