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為每一位元遇難者建檔案

参考消息

text

【亞太日報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有約600萬猶太人遭到納粹分子的屠殺。戰爭結束後,倖存的猶太人一直以自己的方式紀念在二戰中死難的同胞。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政府通過立法確定了國家對猶太人大屠殺的紀念活動。

“有紀念,有名號

1953年8月19日,以色列國會通過猶太人大屠殺紀念法,按照紀念法規定,大屠殺紀念館隨後建立。60多年來,大屠殺紀念館作為以色列總領大屠殺紀念事宜和檔案收集的權威機構,舉辦了一系列活動,諸如悼念遇難者、表彰在受納粹壓迫期間勇敢抗爭的民族英雄、搜集大屠殺證據、開展大屠殺歷史教育等等。

以色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在希伯來文中,名為“Yad Vashem,意為“有紀念,有名號。正如館名一樣,在紀念館參觀路線的盡頭是一間肅穆莊嚴的圓廳——“名姓堂。其頂部為圓錐形縱深向上,內壁嵌有眾多大屠殺遇難者的照片,圓廳沿牆一周都是黑色的書架,上面擺著該館自建館以來收集的每一位大屠殺遇難者的生平檔案,設計目的是要讓後人知道,每一名死難者都是一個真實的生命,而不是一個符號。

大屠殺紀念法規定每年猶太曆尼桑月27日(4月末或5月初)為全國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日。每年的大屠殺紀念日晚間,都會在紀念館內的廣場舉行紀念儀式,以色列的總理和總統通常會出席並發表講話。紀念儀式還會邀請6名大屠殺的倖存者,他們在子孫的幫助下點燃6支火炬,緬懷當年的600萬死難者。

在紀念日當天的上午十點整,以色列全國會響起兩分鐘的防空警報,這時所有的猶太人都會放下手中的事情,哀悼死難的同胞。路上的行人也會駐足默立,正在駕車的司機也走下車來,佇立車旁,默默哀悼。

法律還規定,自紀念日開始當晚至第二天日落結束,以色列全國公共場所的國旗都要降半旗志哀,並停止一切娛樂活動。

“沒有講述,就沒有銘記

在紀念館眾多工作中,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是收集、核實並出版倖存者及相關歷史見證者的證言證詞。

“沒有倖存者的講述,就很難有翔實的記錄,而沒有記錄,後人就難以銘記,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國際學術研討部主任艾福然•凱對記者說,“如猶太人所經歷的屠殺一樣,歐洲吉普賽人大屠殺,中國南京大屠殺,這類悲劇曾不止一次在人類歷史上重演,足以證明,我們有必要、有責任通過建立檔案、設立公祭日、舉行悼念儀式等等多種方式,讓所有人都牢記歷史,避免慘劇再度發生。

隨著時間的逝去,倖存者也將漸漸離世,所以大屠殺紀念館自建館以來,一直在全球範圍內徵集倖存者、見證者,包括屠殺者的證言證詞。館內有專門的團隊跟蹤聯繫這些倖存者;生活在海外的倖存者可以將他的證言郵寄給紀念館,或由紀念館派出工作組去採訪、錄影;在紀念館的網站上,有一個重要的版塊,就是線上展示大量經數位化處理的照片、影像和文字資料;此外,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至今已在全球至少15個國家用10種語言舉行巡展,開展與各國大屠殺歷史研究機構的學術交流。

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近些年還針對從幼稚園到12年級不同年齡的學生,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材料,並為外國開設相關課程的學校提供教案,讓學生更好地瞭解大屠殺歷史。針對幼稚園兒童,教學材料都以小故事的形式,重點告訴孩子們猶太民族經歷苦難後最終獲得了幸福的生活。針對高年級學生,教學材料則會不斷加入更多翔實的史料,同時注意避免過於血腥、暴力的資料出現在中小學生的學習資料中。

“不能遺忘,不能重演

談及猶太人對德國的態度,在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工作了25年的艾福然•凱坦言這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話題。

以色列於1965年與德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在是否同德國建交這一問題上,曾在當時引發以色列歷史上最激烈的一次討論。但是自兩國建交以來,以德關係一直保持良好狀態,德國對以色列國家層面和個人層面付出了高達數百億美元的賠償。德國已經成為以色列極為重要的貿易合作夥伴,而且在很多問題上是以色列的有力支持者。

但在個人情感層面,艾福然說:“在經歷了家破人亡的刻骨之痛後,想輕易放下仇恨,是非常艱難的。對於很多受害人而言,他們除了具有猶太這一民族身份之外,同時也是德國公民,德國對於他們來說,既是傷心之地,更是他們的故鄉。與遭遇自然災害不同,經歷了一場屠殺,家園已不能在故土上重建,人生也只能在異鄉重啟。所以建國初期的那代猶太人,滿懷喪家之痛和漂泊之苦,很難對德國產生好感。

然而,經過了數十年的變遷和幾代人的努力,如今的以色列人看待德國更加平和。艾福然•凱對記者說:“對於現在的德國青年一代,我們不能因他們並未犯下的錯誤,去‘原諒’他們,但我們卻一定要求他們——不能遺忘,不能重演!因為正如德國總理在參觀了遇難兒童紀念館後,在留言簿上所寫的:“不瞭解過去的人,不會擁有未來。 (《參考消息》駐耶路撒冷記者郁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