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0急救中心洗消组 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护身符”
负责消杀每辆转运患者回来的急救车,每次至少50分钟,确保车辆每次再出发都是安全的
在北京120急救中心,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工作中接触不到新冠肺炎的患者,但却时刻为患者与急救车车组人员提供安全保障,是医护人员的“护身符”,他们就是洗消组。
面对每辆转运回来的急救车,洗消组工作人员都会收集处理污染防护用品,并对急救车从内到外喷洒消毒液进行消毒,全程需要至少50分钟。
随着疫情防控任务的加重,洗消组的工作更加艰巨,仅2月2日一天,就完成了52次洗消任务。
洗消组组员梁欣告诉新京报记者,在做好严密消毒的情况下,为减少急救车等待的时间,大家只能连续工作。“如果一个小细节做不好,就会导致医护人员被感染。只有洗消工作到位,才能保证车子能够安全出发,医护人员能够安全工作。”
急救车排队,洗消人员穿尿不湿上岗
2月10日下午四点多,一辆刚刚转运完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急救车驶入120急救中心洗消特定地点,准备消毒。据悉,2003年非典过后,北京急救中心在院内的西侧专门建设了用来给急救车和医护人员消毒的通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急救车接送完病人,则按规定来到这里接受集中消毒。
新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急救车停稳后,身着隔离服的洗消组人员上前,让参加转运的司机以及医护人员到达指定位置,脱下防护服,对他们喷洒消毒药水,反复消毒,并收集处理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经过消毒后,参加转运的工作人员方可到洗漱间洗澡、换衣服。
紧接着,洗消组人员将一台洗消设备放入急救车医疗舱。打开设备后,机器会自动喷洒过氧化氢消毒剂3分钟。同时,洗消组人员将车门车窗紧闭,对车辆外可能污染的区域喷洒消毒液。约10分钟后,洗消人员进车取出设备,再次将车门关紧,密闭40分钟,整个洗消过程在50分钟以上。
洗消组组员梁欣告诉新京报记者,因为工作中面对的是污染车辆,所以洗消组人员同样存在感染的风险,“就跟面对确诊病人一样。”所以在进行洗消工作时要避免直接和污染物接触,必须穿戴全套的防护用品。“口罩、手套、帽子、防护服、护目镜、鞋套、靴子、靴套一个都不能少,从头到脚有10件,要按顺序穿戴,每穿一件,都要检查好密封效果。”
随着疫情防控任务的加重,进出洗消地点的急救车经常不间断,这也加大了洗消组的工作压力。梁欣说,负压急救车的消毒更是重中之重。据介绍,负压急救车的特殊之处在于车厢内的气压比外部低,内部空气不会往外流,并且还会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排出,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交叉感染的几率。但这种类型的急救车,消毒时间至少需要1个半小时。
“有时候需要洗消的车子多,排队等着,我们心里也着急。”梁欣说,所以为保证每辆急救车都能被严密消毒,安全出发,洗消组人员只能连续工作,尽量减少车辆等待的时间。
洗消工作连续进行三四个小时是常事,为解决上厕所的问题,梁欣和其他洗消组人员直接穿上尿不湿工作。“一上厕所就要脱防护服,一脱一穿,就要耽误半小时。而且这些防护服都是一次性的,现在防疫物资紧张,我们真是舍不得。能不脱就不脱,能省一套是一套。”
“舍小家为大家”,家人全力支持
洗消组的另外一名成员彭赛是大年初一接到的通知,要求在参加防疫培训后上岗进行洗消工作。
彭赛说,自己参加工作没几年,也没有参加过类似的防疫工作。所以在接到通知后很紧张,“当时想了挺多,担心安全。”纠结了一晚上,彭赛把自己要去洗消组的事情告诉了父母,寻求意见。
本以为老人会反对,但出乎意料的是平时“保守谨慎”的父母没有多说其他,表示“全力支持”。彭赛父亲还嘱咐,“舍小家为大家”,“把工作做好,保护好自己”。
彭赛说,自己看着妈妈抹着眼泪帮她收拾完行李,心里不是滋味,“我知道家人的担忧,但是洗消工作总要有人干,我不后悔。”
到了培训地点,看到第一批参加培训的同事已经可以很熟练、正确地穿脱防护服,而自己却依旧笨手笨脚,彭赛有些着急,担心跟不上大家的节奏。之后,她便利用别人吃饭休息的时间加紧练习,最终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了疫情期间急救中心洗消组的一员。现在,彭赛则开始指导新同事作业。
“每次工作,都要戴着护目镜和两个口罩,有时候感觉呼吸都很急促,护目镜又经常起雾,真是挺辛苦的。但是看着大家都在努力工作,就觉得自己应该更加努力。”彭赛说,在加入到洗消组后,和同事朝夕相处,互相有了更深的感情。
比如工作中,洗消组组员之间会相互关照,每次有组员上岗工作,同事就会帮忙检查防护服是否穿着规范,全身是否完全封闭;工作回来,其他同事则会帮她做好自身消毒,并将其随身携带的钥匙、手机以及眼镜等放在指定区域。
在彭赛看来,纵使家人不在身边,也没有感觉到孤单,只希望这次“战疫”能够早点结束,大家都能尽快回家。
新京报记者 张静雅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