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文化 | 四川人那么文雅 还不都是因为他

亚太日报

text

在四川历史上,有一位功绩堪与李冰相提并论的地方官——文翁。所谓“李冰治水,文翁化蜀”,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物产丰盛的“天府之国”;而文翁首创官学,则开启了成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脉,构筑了蜀人的思想殿堂。

▲文翁雕像

秦时期“蜀左言,无文字”,“蜀无姓”,蜀地的文化普及程度明显低于中原。西汉年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兴学,一举改变了这一状况,奠定了成都延续两千多年的崇文重教传统。班固在《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文翁是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汉景帝末年任蜀郡太守。尽管这时的蜀郡已经出现了司马相如这样的大才子,但整体上与中原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华阳国志·蜀志》载:“蜀承秦后,质文刻野”,僻陋寡闻在蜀地仍是普遍现象。

文翁到任之后,经过深入考察,认为能改变这一现状的,唯有教育。他从郡县选拔聪敏有才的小吏,如张宽等18人,亲自训导,然后派遣他们到长安太学从博士学习律令和经书。几年之后,这些人学成归来,文翁让他们教授学生,并委以郡中要职。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其中有的人后来还做过郡守、刺史。如张宽官至扬州刺史。

▲文翁石室

文翁又在成都筑石室,立讲堂,以官方名义兴办学校。他从郡属各县招来青年才俊,免除他们的徭役,以为官学弟子。在教学过程中,文翁特别注重因材施教。他时常派学生到郡县的办公机构见习。去各县视察时,他也要选择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同行。文翁此举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更提升了学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蜀地由此学风大振,蜀人争将自己的子弟送到官学,甚至有富人不惜出钱让子弟就读。因为文翁的大力提倡,蜀郡到长安求学的人逐年增多,以至人数可与文化发达的齐鲁相比。

文翁石室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地方官办学堂,它填补了中央太学与私学之间的教育空白,开了全国地方政府办学的先河。文翁兴学的成效得到汉武帝的充分肯定,颁令全国向蜀郡学习,“天下郡国皆立学官”。

文翁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四川乃至中国的文学教育传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以经学和律令为初期办学的教学内容,体现了他修身固本与经世致用并重的人才观;他以课堂教学和现场见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他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与学风的重视;他派遣学生游学长安,体现了他突破地域局限,主动融入主流文化的广阔视野和博大胸怀。

▲文翁讲学

更重要的是,文翁以其教育实践,证明了移风易俗、教育为先的道理,从而树立起蜀中尊重教育、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因为有文翁倡导于前,四川历代的官学和私学都很发达。仅以东汉论,一些私学已达数千人。四川教育的发展,为蜀学的兴起并形成自己的特点奠定了基础。

文翁在蜀中的文化创举产生了全局性影响,后世学者如能够被赞誉为文翁,是莫大的荣誉。张之洞在同治年间督学四川,创办尊经书院,就被视为文翁在世。明清之际四川连年战乱,以致蜀中残破,文化长期落后,直到清末张之洞和王闿运相继主持尊经书院才得以重兴蜀学。当时尊经书院中门横匾写的就是“石室重开”四个大字。

自文翁筑石室,兴学堂,石室代代相承,几乎未曾断绝。石室为历代蜀人所珍视,累有废兴。今成都市石室中学仍屹立在其原址。在蜀人心中,“石室”的名字和精神永存。

  • 参考文献:*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四川卷》 *

(来源:微观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