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D校園記者 | 深水埗:香港的另一面

亞太日報

text

**【編者按】“APD校園記者”專欄開欄語

**

李大釗先生曾說,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

當今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輿論環境復雜多樣,人文環境千姿百態,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融互動日益加深。青年學生雖身處校園,但不以此為認知之限;雖未歷滄桑,但才思兼備,意氣風發;在價值多元化時代,他們勤奮學習、勇於探索、奮發向上,在各種社會活動中扮演者極為活躍的角色。

亞太日報攜手“香港青年通訊社”開辟“APD校園記者”專欄,為青年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平台,聆聽他們對社會和生活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承接他們目光中投射出的時代力量。

撰文|香港城市大學 文雅

來香港也有一個學期了,可對於這個有著國際金融中心之稱的城市,總覺得有些距離感。

也許是因為來這兒的第一天就去了尖沙咀,走在廣東道上,兩側裝潢大氣精致的商場外,掛滿了奢華名牌Logo,炫目得恍惚;也許是因為到了中環,站在鱗次櫛比的高樓腳下,意識到自己的渺小;也許是每天都聽周圍人說著自己聽不懂的粵語,感到茫然和無助。

我甚至想過,也許香港真的是個太獨特的城市,不要說我的家鄉,便是和北京、上海也完全不同。她是繁華的,疏離的,深不可測的,高高在上的。

直到那天,參加一堂必修課組織的深水埗field trip實地考察。我看到了與中環尖沙咀的光鮮氣派全然不同的景像。走在不那麼干淨的街道上,兩側是各式各樣擁擠的地攤,賣廉價的衣服、電器、皮革、小飾品。隨處可見老舊的筒樓,似乎每一棟都能說出一段歷史。而這些明明不似香港的畫面,卻讓這個原本令我感到生疏又格格不入的城市,少了一份高高在上的冰冷,添了些許人情與暖意。

我們跟著帶隊的老師走過鴨寮街,進過三太子廟,參觀了美荷樓旁介紹石硤尾徙置區公共房屋變遷歷史的博物館,看到了一家香港為數不多的露天大排檔,最後走得有些累了,便坐在公和豆品廠樸素的店面裡一人喝了一碗豆腐花。也許是終於在這個自己陌生的繁華都市裡,嗅到了到了人間煙火的味道。如同捕捉到妝容精致高高在上的女神,突然一低頭的溫柔。來香港這麼多日子一直小心翼翼懸著的心,像是終於找到落腳點,安心地沉了下來。

離開時恰逢台風逼近,狂風大作,暴雨傾盆,街邊攤販路上行人手忙腳亂一片倉皇,和每一個平凡的城市一樣。他們真真切切地讓我感受到,香港不是只有華燈璀璨,任何一個城市,都不缺尋常煙火。

也是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有千百種生活方式。無非是各自的選擇。

中環高檔商務樓辦公桌前身穿套裝妝容精致的白領女郎,和深水埗街邊大排檔系圍裙擼袖子動作麻利高聲吆喝的老板娘,這同在一個城市卻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的兩類人,究竟哪個更辛苦,或更幸福,也許連她們自己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若能幸運的走上自己心甘情願選擇的路,再苦再難依然甘之如飴,永不會山窮水盡,總能尋到柳暗花明。

這大概也是香港這座既不缺繁華、亦不缺平淡的城市,最難得的包容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