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智能机在非洲、印度的生存之道

中国日报

text

世界是广袤无垠的,也是多元的,虽然我们能测量出赤道的长度、海水的深度、七大洲四大洋的面积,但我们似乎永远也测量不出人的欲望,同样,我们也无从知晓商业的潜力。早在1995年,乔布斯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就曾说过:全世界的消费者都需要一台可以装进口袋里的手机,这大概就是iPhone最早的概念了,可在遥远的二十年前,中国的普通家庭都不知道摆在桌子上的电脑是个什么样子,比尔盖茨为了要推行Window,还在和乔布斯讨论,能不能使用苹果一项关键的图形显示技术,乔布斯点点头之后,才有了Window95进而风靡全球,但不同地区间的电子资源差距一直非常悬殊的,我们经过长时间地奋斗,终于完成大范围的电子商品普及。现在,智能手机已然成为中国人身体的一部分,或者说,人类正变成智能手机的高级配件,如此状况,比上不足,也算比下有余吧。

现如今,中国正国运昌盛,经济发展一骑绝尘,特别是楼宇、高铁、基础建设有着强烈的发展,我们的高铁已经修到肯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越来越多的华为、中兴网络交换机销往这些地区,笔者前不久读到一片文章,竟知道一些“非著名”手机,正在非洲大卖,他们正给非洲兄弟量身定做、深耕市场。在可预见的未来,非洲兄弟自然会享受到苹果iPhone/三星Galaxy更优质的服务,到了那个时候,冷门手机如何自处?这个话题早已超越电子科技界,更涉及商业策略、异地文化以及全球多元的问题。

肯尼亚、喀麦隆、印度…他们需要怎样的智能机?

首先,肯尼亚、喀麦隆、印度不属于同一个大洲,但从智能手机市场特点来看,这几个国家又非常相似。前几年,中国手机厂商,扎堆出海,重要目的地就是印度和非洲国家,而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正当苹果、三星在高端市场华山论剑时,这些冷门手机却开始深耕自己专属的市场,而且衍生出非常具有特色的商业策略。

非洲国家和印度智能手机市场最敏感的自然是价格,不存在歧视问题,只在于当地的生产力水平,饭都吃不饱的时候,哪里会有时间发朋友圈。印度制造商甚至推出过24美元的智能手机,受到第三世界人民的广泛欢迎。24美金意味着强大到变态的成本管控能力,事实上,智能手机成本构成中,最重要的就是BOM cost,翻译成中文就是物料成本,包括显示器、芯片、电池、摄像头等等,商家需要在全世界搜罗精致的“小作坊”,把这些零部件以极低的价格做出来,拿芯片举例,最大的成本压缩方式就是缩小线路间的距离,从几十奈米到现在的10nm、7nm,笔者坚信,除了三星、台积电、联发科等国际知名巨头之外,依旧有着大量高手散落在民间,他们或者是专注技术的百年老店,没有国际化经营,或者是由正规军剥离出来的野战游击队,总之,电子产业链远不止于我们所熟知的几家巨头,正如武林人士都知道北乔峰、南慕容,却不知道武功最高的应该是毫无名气的扫地神僧。

此外,智能手机的整体成本构成中,还包括杂乱的制造成本,为了要把来自全世界的零部件组装到一起,制造商不得不招募一批技术精湛的组装工人,购买相关的仪器设备,甚至要获得土地审批,兴建车间,整体的物流运输也占据了相当的成本,这意味着,但凡能推出24美元手机或者其他价格极低的产品,没有强大的产业链管理是绝难做到的。

非洲市场对于价格敏感,却对于品质非常不敏感,因为饥饿,他们几乎不在意食品的脏污程度,自然也不会在意智能手机的脏污程度,但在正规的智能手机标准中,对于手机的外观都有着近乎完美的要求,变态如苹果甚至推出“亮黑色”的磨砂表面,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品质过剩,同时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因标准严苛,生产的良品率自然不会太高,而维修一台手机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制造一台全新的手机,24美元手机的良品率估计会达到99.99%,自然,这不是因制造流程更好,而是祛除掉品质过剩的因素。这种”刚刚好”的硬件品质,再加上免费的Android系统,再销售给新兴市场,作为他们的入门机型,实在是一条完美的产业链。笔者向来不鄙视Android手机,自始至终认为,它们和IOS互为竞争对手,又相互促进,正是Android把消费领进了智能机的世界,大家才会在两三年之后,被Android手机卡得一脸无奈,然后,忍着伤肾的风险购买一台iPhone,产业链就此形成。

当然,一款冷门手机要想在新兴市场大红大紫,肯定要借助有关部门的力量和运营商的帮忙,要知道,智能手机通信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倘若非洲没有3G网络或者说没有足够便宜的120G流量套餐,冷门智能机依旧会被看做诺基亚电话机,如果二维扫码支付、膜拜单车,或者微信平台上的那些小程序也能一块进军非洲,对冷门手机的销售和扬名都是大有裨益的,总之,任何智能手机都是联通世界的,决不可能孤立发展,他们需要考虑用户体验,甚至创造一些用户自己都不清楚的体验以捆绑售卖,这些体验在前期会成为手机硬件的推销手段,但等到用户习惯这一切的时候,他们就会变成新的利润来源,换而言之,冷门手机的名气和市场虽然小得可怜,但这只小麻雀一定要是五脏俱全的。

夹缝求生,冷门智能手机善于打游击战

事实上,冷门手机的出现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从不否认苹果、三星的伟大,不只在于这些巨头给世界带来数十款的经典手机,更在于他们向整个行业输送出大量的技术、制度和人才。笔者曾经写过一片文章,讨论苹果在某一段时间内陷入离职潮,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这家光耀千古的手机巨头,或出于漫天的工作压力,或出于壮志未酬、抑郁不得志等等,他们的流动虽然不能直接带走大量的图纸,但自身的技术理念却早已浸透到血骨里,他们要么自主创业,要么供职于类似的行业,而且都是选择避开巨头之锋芒,这是他们的生存之道,同样地,技术的流动也在于苹果越来越广泛的产业链,最经典的案例就是,自从iPhone X的全面屏+刘屏出现以后,小型的制造商也都纷纷仿造,Vivo干脆做出大幅的微创新,直接把刘海去掉,推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屏,他们的广告在世界杯期间大放异彩,这些还都是一些看得见的追赶、模仿以及超越,更多悬浮在市场中的小型企业,早就推出一款款“不知名”的智能手机,然后,争分夺秒地销往肯尼亚、喀麦隆、印度等新兴市场。

把百年企业作为目标,是苹果、三星的事儿,巨头们需要持续地探索未知世界,持续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生长在镁光灯下,顺便攫取高额利润,但谁也不要否认,世界、市场、社会是多元化的,仅仅一两个百年企业是支撑不起整个市场运转的,也正因如此,冷门手机才能有机会存在、生长,自然地,他们的策略或许只能是扎根于巨头尚未关注的地方,尽量释放自己的能量,如夏花般绚烂,一如08年前后的山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