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并购热潮:是机遇之春还是泡沫之夏?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 周玲娜】据汤森路透的数据,今年1月到6月,中国企业跨境并购交易额达1211亿美元,超过美国和加拿大,成为全球跨境并购最大收购国。“中国买断全球”论盛行。

与此同时,中企标的重心从能源和资源转向科技与消费、TMT、金融服务等行业。并购目标从资源丰富国转向发达国家。如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资产,占中国境外并购交易额的2/3。并购主体从国企和央企转向经营体制更为灵活的民企。

这一轮全面转向的“出海”新热潮究竟意味着什么?“资金出海”是否已成为主流?热潮背后又有哪些风险值得警惕?

一场财务粉饰下的资产泡沫

从对“油田”和“矿产”的渴求到对“高科技”、“不动产”和“大消费”行业的攻城拔寨,一方面中国涌现出越来越多具有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另一方面企业试图通过收购海外高技术、高品质和品牌优势的企业,提高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这轮热潮中表现出色的民营企业整体数量庞大、地域分布广,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比国企更灵活、更有弹性。同时,民营企业受海外安全审查条件相对宽松。对外投资审批环节简政放权释放了企业海外投资活力。

有业内人士认为,2015年下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资金面趋于宽松。金融时报日前评论称,受国内诸多行业产能过剩、国内资金泡沫化严重、资本市场不稳定的影响,国内资产不足以支撑企业需求,使得资金充裕的企业考虑将剩余资金配置在海外。

2015年以来,大量社会资金通过P2P、资管产品、私募基金、银行理财等形式汇聚到一起,在股市、债市、楼市、大宗商品市场间流窜,进入哪个市场就会引发哪个市场的投机高潮,形成一个又一个投机“赌场”。

与此同时,由于在股票市场供给端受限,市场对于炒作“借壳上市”以及跨界并购热情高涨,抬高了垃圾股、壳资源概念股的价格,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严重扭曲了整个市场的估值体系。

加上庞大的外汇储备、全球范围内经济危机提供的并购契机、“一带一路”等政策红利和人民币贬值预期,海外并购愈演愈热。

热中遇冷:“存活率”堪忧

并购热潮的背后,也存在“存活率”不高的隐忧。

据Dealogic的数据,2016年以来,中资企业取消了15桩交易,总规模达240亿美元,是迄今最高的记录,超过史上2005年全年220亿的规模。

此外,由于2月份一宗创纪录的化学产业并购交易:国企中国化工用440亿美元收购了瑞士农用化肥企业先正达,中国才有全球最高的并购数据。

事实上,广西汇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洪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中企海外并购成功率和投资效率显著低于发达国家企业的海外并购完成率。

近日来,众多与中国企业有关的并购谈判夭折。根据日前国资委研究中心、商务部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项目的盈利仅13%。

刘洪称,中国买家在国际市场上有以下标签:“有钱”、“任性”、“不专业”、“不讲理”、“信誉度低”。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中企注重人际关系而缺乏契约精神、轻视他国雇员权力与劳工保障体系;

二是并购战略不清、无法有效管理并购交易。很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存在方向性和战略性错误。据金融时报报道,很多并购中的企业在国内都背负着异常巨大的债务负担,使人怀疑其境外收购的可持续性。

三是两国政府关系具有不确定性。最知名的案例是2014年万达收购“西班牙大厦”。2014年,万达斥资2.65亿欧元在西班牙马德里广场收购了地标性建筑“西班牙大厦”。由于安全因素,万达方提出完全拆毁大厦重建的要求,并答应保留大厦的原始风貌不予更改。

对于重建方案,万达集团已获得西班牙当时的执政党人民党的支持。然而,西班牙换届大选,反对党“今日马德里”党上台后,7万余名马德里市民上书反对拆掉大厦。政府为迎合市民需求,选择终止万达的重建计划。

王健林感慨:“这个项目要检讨自己,过于相信上一届市政府和区政府的承诺,忽略了新政府不认你。今后不能投资没有获得规划许可的项目,这是中国企业需要谨记的教训。”

换言之,既要看到当下的政策红利,更要警惕潜在的政治风险。

四是商业环境具有不确定性。中企对标的国交易结构及监管体系不熟悉,存在跨文化交流的语言障碍和文化习俗认知障碍、缺乏足够的信用体系背书。

五是在并购过程中,中企与当地企业信息不对称,对文化环境、法律监管体系、财务会计、劳动法规认识不够。

破题:完善行业信用评估体系

为提高中企海外并购的存活率,刘洪提出建立跨境并购企业信用评估体系,“让国外的交易对手和中介机构有一个了解我们监管体系、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参与方的经验能力及信用程度的平台。”该体系包括政策支持、交易程序及并购整合等。

在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欧美企业抛售的往往是不良资产和债务资产,而并购需要能套期保值的资产。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不仅是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是一场战略布局。

在传统并购中,专利、文档等公开资料仅仅展示了欧美企业20%的技术实力。没有一家欧美公司愿意把自己大量的核心技术公开给竞争对手。剩下80%的核心技术存在于实践知识、制造系统、新产品研发等未纳入专利、文档记录的环节中。

在评估欧美企业技术能力时, 中企不应局限于专利和相关的书面文件,更应组建专门的技术团队或者聘请投资银行对目标公司的研发中心、生产线、仓库等硬件进行详尽的实地考察,以掌握这80%的技术。

总之,正如美国《新闻周刊》所述,通过海外并购,中国数十年来积累了逾3万亿元的外汇,中企海外并购热潮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