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他与时间拼脚力

text

原标题:扶贫路上,他与时间拼脚力

——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人武部副部长肖建勇帮扶脱贫攻坚记事

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巴镇车新村,六年前荒芜的沙窝窝已经变成了绿色沃土,站在葡萄架下,村民李保义说:“这一切都要感谢小肖,他可是我们村的功臣啊!”

李保义说的小肖,是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人武部副部长、驻村工作队队长肖建勇。

肖建勇体格健壮,脚上的迷彩鞋常常糊满泥土。如果不是那身迷彩,很难想他是部队派来的扶贫干部。六年来,肖建勇帮助大巴镇车新村、二门得力村和塔营子镇西大巴村困难群众,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摘掉贫困帽,走上了致富路。

2014年初,阜新军分区牵头帮扶车新村,指派时任政治部干事的肖建勇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具体负责脱贫工作。他在走访贫困户时,了解到村民白德喜家庭十分困难,他的母亲生病常年卧床不起,媳妇又是残疾人,女儿考上大学,但学费仍无着落。他把这一情况及时向军分区领导作了汇报,很快军分区就把7000元慰问金送到了白德喜手中。虽然解了白家燃眉之急,但白家其它困难怎么办?“车新村的乡亲们脱贫奔小康,关键还得靠干。扶贫工作队要让乡亲们看到希望,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

连年干旱导致土地绝收,乡亲们多种多赔、少种少赔、不种不赔……车新村的贫困,深深扎痛了肖建勇的心:全村共有443户1583人,贫困户有203户708人,2013年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

如何发掘车新村土地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成了他的心头大事。测土质、请专家、访群众、跑市场……最终,在肖建勇建议下,军分区确定将冷棚葡萄这一短平快致富项目,作为车新村精准扶贫主导产业来抓。

车新村发展冷棚葡萄之初,因没有经验可循,刚建起的百亩大棚被一场大风刮坏了一半。第一批带头建冷棚的村民王飞吼道:“我把家里积蓄都投到这大棚上了,就盼着有个好收成,这大风一刮,不是要我命么?”

“干部敢在困难面前迎着上,群众就会跟着走。”那天车新村党支部会上,肖建勇的话落地砸坑:“党支部是群众的主心骨。只要有信心,黄土变黄金。”会后,他和村支部书记白金山跑遍市县两级政府和工作队成员单位问政策、找资金,最终筹来20多万元,对所有大棚重新加固维修,增强了村民走产业脱贫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几年下来,在军地各级政策和项目资金帮扶下,再加上村民们辛勤劳作,车新村冷棚葡萄迅速扩建到2000亩,年产葡萄近350万公斤,产值近3500万元,一跃成为“千亩冷棚葡萄第一村”。2017年8月,辽宁省军区扶贫攻坚现场会在车新村冷棚葡萄产业园区召开,“集团化帮扶、合作化发展、企业化经营、市场化带动”的“车新模式”在全省推广。

西大巴村是肖建勇进驻的第二个贫困村,全村贫困户有68户144人。经过考察,西大巴村土质与车新村一样,他决定采取“大手拉小手”办法,用“车新模式”扶植该村发展了150亩冷棚葡萄,同时还种植了200亩鸡心果。考虑到贫困户大多没有劳动能力的实际,肖建勇想把扶贫款以贫困户个人名义入股村集体产业,没想到却闹出了一个插曲。村民张子军气冲冲跑来,质问肖建勇:“为啥扶贫款不直接给我们,非要投村产业?”

这样的棘手事,肖建勇自有他的处理办法。他一边帮张家干农活,一边介绍入股集体产业好处,既能盘活项目,又能保证年年分红,还能调动外出务工年轻人返乡热情。一番开导,张子军想通了,其他跟着张子军想要扶贫款的乡亲也被说服了,纷纷与村集体签了入股协议书。

扶贫一路走来,肖建勇每一步都迈得很坚定很扎实。“扶贫就要实打实,得把乡亲们的困难事办牢靠。”肖建勇说。

二门得力村,是军分区指派他进驻的第三个贫困村。这个村有贫困户50户137人,地处自然保护区,耕地面积少,种庄稼不赚钱,村民们大多外出打工养家。

穷不怕,就怕穷惯了、麻木了。驻村后,经过多方考察论证,肖建勇建议村里搞林下养鸡,把军地扶贫资金以贫困户入股方式建养鸡场。肖建勇扶贫名声在外,村支部书记商树强和乡亲们都听他的,很快村里就成立了“信源养鸡专业合作社”。

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能丢下一个困难群众。车新村、西大巴村、二门得力村分别于2016年、2017年和2018年脱贫摘帽了。扶上马送一程,脱贫之后防返贫的任务也很艰巨,肖建勇更忙了,他说:“脱贫要防返贫,摘帽不摘责任,军分区派我来扶贫,我得尽好这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