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中國希望借免除購置稅推動新能源汽車消費

text

新華社北京7月11日電(記者毛鵬飛

郭宇靖)一邊是特斯拉“神話”引起公眾對電動汽車抗擊霧霾的期望,一邊是電動汽車去年不足1.5萬台的銷量尷尬。中國政府免除購置稅的政策能否破解電動汽車冰火兩重天難題?

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對獲得許可在中國境內銷售(包括進口)的純電動以及符合條件的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燃料電池三類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

專家認為,新能源汽車是大勢所趨,降價會促進銷售,但解決市場困境,更需提升性能,集中力量研發核心技術,做好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制定更嚴格的排放法規。最重要的是讓電動車用上“綠色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汽車尾氣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9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產20692輛,銷售20477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3倍和2.2倍,產銷量超過2013年全年數量。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185輛和11777輛,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507輛和8700輛。

這樣的成績和原定在2015年實現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50萬台輛的目標仍然相距甚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清泰稱,電動汽車節能、自身零排放、可大幅度降低對石油的依賴等優勢,都是外部性效益。但對生產者和消費者來說燃油汽車幾乎完美無缺,而電動汽車則“不成熟”、“不經濟”、“不方便”,對換電動汽車並沒有急迫、現實的需求,缺乏內在的動力。

但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指出,這次的稅收減免政策無疑將推動新能源汽車消費。

由於地方保護的因素,地方補貼遲遲無法落實,導致新能源汽車異地推廣面臨困境。此次購置稅免征打破了地方界限,所有新能源汽車都將受益於利好政策帶來的價格優勢。

“車輛購置稅歸中央固定收入,地方政府收入不會因此受損,也就不會降低地方政府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積極性。”董揚說。

單憑降低價格並不能完全解決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困境。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動力機械工程專家黃震認為,電動汽車發展最大的阻力是電池技術不成熟,壽命短,價格卻佔到車總成本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只有突破了電池技術的瓶頸,解決充電時間長、行駛里程短、成本過高的問題,讓老百姓“買得起,開著方便、用著放心”,電動汽車才會迎來真正的市場。

困住電動汽車車輪的不僅是電池技術。電動汽車續航里程一般都在150-200公里之間,對充電配套設施依賴度很高,配套設施缺乏也是制約電動汽車發展的一大因素。

由於缺乏公共的充電設施,北汽集團副總工程師林逸告訴記者,公司需要直接和供電局、小區物業協商,免費把充電樁安裝好,客戶才能買。“要一戶一戶推廣,很麻煩,所以去年一共才推廣了100多輛電動汽車。”

值得關注的是,現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紛紛出臺了充電樁配套建設的措施。北京計劃2014年完成1000個公用快充樁建設,覆蓋中心城區和近郊。共用快充樁採用直流快充模式,半小時充電就能支撐普通電動汽車續航100公里。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10日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記者會上稱,支持電動汽車發展的政策將進一步完善。目前,購置稅的問題已解決,政府將研究推出更多支持措施。比如,促進在新建小區規範建設充電站、在現有充電站中增加充電設施等。

黃震還建議,現在政府多是用補貼的形式鼓勵電動汽車發展,應該抓緊時間出臺法規,收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標準,為市場制定規則,讓企業自己去選擇技術路線。(完)(參與采寫記者:劉興龍、司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