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地、种苗、浇水、施肥、收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田园生活想必是现下不少城市居民向往的生活。
在湖南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莲花山村的“同心农场”,城市居民每年只需花八百块钱,就能租一块50平方米的土地,亲手种上任何爱吃的,想种的蔬菜瓜果;除闲暇时到场体验耕种乐趣,休闲放松外,其他时候菜地便由专人管理,以保证餐桌上的健康和新鲜。
“城市农夫”在同心农场体验农耕生活。谢向前 摄
其实,这种商业模式并不鲜见,但与别处不同的是,同心农场是由一群残障人士共同维护的。流转的100亩土地不仅让他们守护着城里人向往的生活,也让自己过上了心中向往的生活。
残障人士帮“城市农夫”打理菜地。杨华峰 摄
在“城市农夫”眼里,互帮互助,和谐美好,自强不息是同心农场独有的关键词。这特殊魅力还要从一个叫谢向前的人说起。
一场意外催生“团结经济”
1970年出生的谢向前,是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长塘村村民,长期在城里从事市政工程建设等工作。2013年,一场意外导致他全身60%重度烧伤,从此手、脚功能受限,落下终身残疾。
谢向前。受访者供图
在医院治疗了90天,谢向前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出院后,他花了些时间适应身体变化后便外出找工作,但处处碰壁。“致残后才深深感受到残障人士就业、创业的不易。”谢向前说,站在用人单位的立场上也能理解,但找不到工作就没有收入,总要想点办法。
谢向前开始“对症下药”,搜集了解大量残障人士可从事的行业信息,一来解除自身困顿,二来希望帮助更多残友就业。为此,他还特意去湖南郴州等地的相关机构驻点学习,一待就是几十天。
长沙市上善助残服务中心。王丹 摄
2014年,谢向前创办长沙市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多数残友蜗居在家,并不是没有劳动力,而是农村地处偏远、受教育程度偏低、世俗偏见等原因造成的。他们想就业却求助无门,渐渐与社会脱节,被社会遗忘。”谢向前直言初衷很简单,就是为残友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助力残友脱贫,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最初,谢向前带着十余名残友做印刷、种罗汉果。2017年,连下一个月的雨导致山塘垮塌,将50亩罗汉果全部冲走。“大家并没有灰心,至少土地还在。”在社会各界的指导与支持下,谢向前结合当地农村特色,随即开设以莲藕种植、荷花鱼养殖、走地鸡饲养等为主的“同心农场”项目。
谢向前(右一)与残友们一起劳作。受访者供图
同心农场采取“社工+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残障人及家庭”的团结经济模式。近100亩的田地,根据面积划分区域,供爱心人士认领,让爱心人士体验农耕生活、亲近自然,并根据其意愿种植指定农作物,由残障人士对田地进行翻整,由爱心人士和残障员工共同打理。自2018年启动认领土地以来,已经有近50人加入。
耕种农田、料理荷花池、喂养土鸡、包装产品等成了周边不少残障人士的工作机会。如今,已有32位残障人士在同心农场帮工,通过自食其力,每月可以获得几十元至三千余元不等的收入。
“在外我是残疾人,在这是正常人”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左手残疾的刘少文蹲下身,在爱心人士认领的菜地里种下辣椒苗,动作十分娴熟。
刘少文在同心农场耕种。杨华峰 摄
今年43岁的刘少文来自湖南耒阳,年轻时因为工作上的一次意外致残,之后找工作处处受挫;由于妻子也是智力障碍患者,家庭生活举步维艰。两年前,谢向前得知他的境遇后,邀请他携妻子一起到同心农场来工作生活,食宿免费。
仍有劳动能力的刘少文每天负责管理农场,通过微信群及时发布蔬菜的生长情况、预约采摘时间等信息,同时帮农场养一些走地鸡,每月收入有3000多元。
刘少文给土鸡喂食。杨华峰 摄
“我在家里做事不方便,处处受打击,生活下去觉得很迷茫。来到这里发现大家都是残疾人,能按自己的能力去做事,可以过着有尊严的生活,我觉得自信起来了。”刘少文说,农场里的工作、与残友们的和谐相处让他觉得日子又有了奔头。
“80后”谢惠清与刘少文是“工友”。2008年,谢惠清在广东一家工厂意外致残,对他造成了巨大打击,从此消极度日,导致妻子与他离了婚,孩子也不再跟他亲近。“那时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废人。”
刘少文(中)、谢惠清(左)在田里劳作。杨华峰 摄
后来,在熟人的介绍下,谢惠清从湖南邵阳来到同心农场工作,与残友们相处十分融洽,心便开始安定下来,与家人的关系也渐渐缓和。2018年中秋节,正在读初中的儿子给谢惠清发了一个100元的微信红包,红包封面上写着“爸爸辛苦了”。
“那一刻感觉特别幸福,以前从未有过。”谢惠清说,残疾人通过自己双手干活、赚钱,找到认同和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压力、生活压力是一件极美好的事。“想好好规划下未来,等疫情结束,考虑回家养猪。”
闲暇时,谢惠清会在农场的书室里看看书。杨华峰 摄
听力言语障碍者种地锄草,肢体残疾的根据实际分别从事施肥、喂养、对外联络等,智力障碍者打包、搬货……同心农场里,每个残疾人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在外我是残疾人,在这是正常人。”刘少文说,终于可以放下心理负担努力工作,将日子越过越好。
增设教育实践基地 传递助残善心
在多年的助残工作中,谢向前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明白要从根本上改善残障群体的生活状况,需要让更多的人关注残障群体。
同心农场里,残友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受访者供图
“残障群体自强不息的精神、身残志坚的意志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甚至激励更多的健全人。”为此,谢向前在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增设了中小学生教育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带学生参观残障人士工作室、与残障人士一起劳作等形式,让青少年学习残障人士身残志坚的精神。
这一举措,得到了学校和家长们的赞同和支持。这几年,共有100多所学校的近万名学生参加这项教育实践。
姜婉给学生讲解一些农耕知识。受访者供图
脑瘫患者姜婉负责带领到访的学生们一起劳作,教他们种菜、收获,识别农具。“主要想让孩子们懂得一蔬一饭来之不易,通过与残障人士的相处,让他们日后更加体谅尊重残疾人,必要时能伸出援手,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姜婉说,通过这样的体验,还能提醒年轻一代爱惜身体,珍惜健康。
“一开始我以为残障人士只是在这里休息和玩耍,没想到他们是那么努力地工作。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相处、交流,共同守护着生活的这片地方。”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常馨艺曾到这里体验,备受感动和鼓舞。
“城市农夫”带孩子体验乡村生活。谢向前 摄
为了让农村残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上善助残服务中心还开展了一系列助残、济困活动。如为农村90户残友家庭每家每户免费发放50只鸡苗,并请专家指导养殖,中心负责销售等。
在此过程中,长沙市岳麓区和坪塘街道两级始终关注着上善助残中心的发展。在该中心扩规提质上,街道邀请专业人士对整体规划、产业发展等进行现场指导,对“同心农场”建设发展提供专业指导意见;全力帮扶中心土地流转,在原计划流转50亩基础上,增加50亩流转土地。新增的50亩土地的5年租金由政府承担。
同心农场。杨华峰 摄
“越来越多的单位和爱心人士加入到关爱残障人士的队伍。”下阶段,谢向前打算继续做好农场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开发新项目,提升农业的体验感,等待更多“城市农夫”前来劳作,帮助更多残障人士就业。
作者:刘曼 房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