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 2017,民粹主義橫掃歐洲?

中新網

text

【亞太日報訊】2017年又是一個歐洲選舉年:號稱歐盟兩大支柱的法國和德國,前者將在四、五月間舉行總統大選,後者則將在9月舉行立法選舉,另一個歐洲重要國家荷蘭,立法選舉則定在3月15日。

鑒於過去一年裡民粹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在歐洲的聲勢大噪,以及擁有濃重民粹主義色彩的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的示範下,許多觀察家擔心,2017年歐洲會否因一系列重大選舉“變天”,而導致極端政黨上台。

這種看法很可能是過慮了——因為沒有意識到歐洲式政治遊戲規則和美國式有很大區別。

“美國式遊戲規則”可以總結為“捉對廝殺、贏家通吃”。而絕大多數歐洲國家則實行內閣制,總理才是真正的“當家人”,議會則由若干個分別由多個政黨組成的聯盟構成,有些國家更會引入比例選舉制,讓議席的分布更加多元化。

在這種格局下的歐洲選舉機制,為極端政黨的上位設置了重重障礙。法國的國民陣線、意大利的“北方聯盟”從未真正“上位”。由於有實力的政黨和候選人在歐洲各國的重要選舉中總是保持在3個以上,進入第二輪決選的極端黨派候選人幾乎註定被“棄保”情結濃厚的歐洲人“封殺出局”。不僅如此,法、德等國仍然能拿出“不太壞”的主流政治家——正如一些德國人所言,默克爾過去一年固然幹得不怎樣,但其他人上來只會比她更糟。

簡單說,2017年的幾場歐洲重要選舉,“大結果”都不會太過“刺激”:法國最終當選總統的不是菲永就是瓦爾斯,德國默克爾的勝利也沒太多懸念。至於荷蘭,即便右翼自由黨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其黨領威爾德斯也多半會在組閣中因湊不足必要的議席而功虧一簣。真正需要警惕的,則是歐洲各國乃至整個歐洲政治版圖的“碎片化”。

極端政黨雖然不足以在歐洲、甚至在任何歐洲主要國家成為最終的執政黨,但他們支持率的上升、聲勢的增長卻是有目共睹的。倘是在美國,“贏家通吃”的遊戲規則可以讓他們即便獲得49%選票也只能呆在局外,但歐洲的多黨制、小選區制和比例代表制,卻讓他們有機會進入議會,甚至獲取地方政治的多數。

耐人尋味的是,在阻止極端勢力“上位執政”問題上立下頭功的“歐洲遊戲規則”,卻反過來讓這些極端勢力很容易在歐洲政治版圖的中心舞台上“長生不老”。如果這種局面進一步惡化,將令歐洲各國乃至整個歐洲更難凝聚共識,從而在諸如難民潮金融危機之類突發性重大衝擊面前,變得更加弱不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