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晶)“來自世界各地的出版商聚在一起,總有一個共同的話題:我們那裏的年輕人不愛讀書,怎麼辦?在香港書展期間舉行的國際出版論壇上,上海果麥文化傳媒公司董事長路金波以這樣一句話做開場白。
20日,第25屆香港書展進入第五天,市民和遊客的購書熱情進一步釋放,會議展覽中心熙熙攘攘的人群和作家講座上座無虛席的盛況,似乎與路金波“年輕人不愛讀書的觀點背道而馳。
讓數據來說話。香港“新閱會於今年5月隨機電話訪問1000名15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中有閱讀習慣的約佔四成,六成人沒有閱讀習慣。受訪者平均每週閱讀為1.3小時,平均每人過去半年閱讀1.7本書。
天地圖書出版顧問顏純鉤從1990年開始見證了香港書展的25年曆程。越來越熱鬧的書展背後,他提出了自己的憂慮:年輕人越來越傾向於“淺閱讀,出版商也正在一步一步妥協。
“天地圖書多年來一直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出版通俗流行讀物,也出版具有一定水準的文藝作品,但近幾年來,兩條腿越來越不平衡,開始瘸腿了。顏純鉤說。
1980年代初期,隨著內地思想解放,天地圖書出版了一系列內地作家作品集“天地文叢,介紹了一大批諸如張煒、王蒙、賈平凹、蘇童、王安憶、張潔等作家給香港讀者。“當時市場反應都很好,但是現在出版這些純文學書籍要特別謹慎,市場萎縮得厲害。他說。
顏純鉤又介紹,出版書籍的篇幅也因為市場需求在一步步壓縮。以前只要是好的文學作品,一本書25萬字到30萬字很正常;現在若有作者投稿超過15萬字,一般出版社會直接退稿。“市場接受不了這樣的篇幅。現在暢銷小說一般為6-10萬字。
“最擔心的是,如果出版社出書的題材、篇幅、深度都盲目適應市場需求,讀者的審美趣味也很難提升,市場又會再推動出版社繼續出更輕鬆的‘淺閱讀’題材,這就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他說。
然而在不少出版商看來,本次書展還是釋放出一些令人充滿“正能量的積極信號。
在書展上舉辦的兩岸三地重量級華文作家如白先勇、閻連科、許鞍華、倪匡、李敖父子等講座上,幾乎出現了場場爆滿的盛況。白先勇的講座開始前一個小時,演講廳前就排起了長龍;嚴歌苓、許鞍華的講座在網上一放開預約就立刻被訂滿,主辦方不得不將講座地點更改至能容納千人的最大演講廳。
白先勇在演講開始前說,演講的主題是“戲曲與歷史,以前這樣的選題是“座中無黑髮的,但是今天到場的大部分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真的很感動。
嚴歌苓在講座中用自己從讀書人到寫書人的經歷勉勵年輕人多讀書,讀好書。她說,讀書人最自由,會有一個世界讓他在裏面放開去遐想。優秀的文學作品永遠能滋養人心。
植根香港已100年的商務印書館,似乎在市場需求和文化傳承中找到了巧妙的平衡點。從書展開始第一天到現在,聯合出版集團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香港指南》。這本由香港考古學家陳公哲在1938年撰寫的指南,包括了當年的香港廣告,舊照以及當時的風土人情,引發讀者熱捧。在排行榜前十名中,至少有三本與香港本土題材相關。
商務印書館市場行銷部副經理莫逸風說,商務印書館始終秉承著“啟智和“教育的宗旨。針對現在的市場需求,我們就抓住年輕人熱愛的本土題材,系統梳理香港本土文化脈絡,從這個角度去引導讀者去進行深度閱讀和思考。
文化名人的號召力,雅俗兼容的圖書種類,打折兼促銷的定價策略,催生了每年7月香港閱讀的“嘉年華。莫逸風說,每次到了書展季,香港人就會停一停腳步,買幾本書,聽幾場講座。“這對於快節奏的香港至少是一種提醒,我相信香港的閱讀風氣一定能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