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收储兜底,充分激活口罩产能

新京报网

text

2月3日,在国务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称,口罩企业可以开足马力组织生产,疫情过后富余的产量,只要符合标准政府将进行收储。

自疫情爆发以来,口罩等医疗和生活物资需求量激增,而这次疫情快速蔓延的时间点跟春节叠合,春节期间人工、供应链等不稳定又造成了产能受限,导致供需失衡越发严重。也因如此,各地都出现了“一罩难求”的局面。在个别地方,还滋生出了不法商家坐地起价的“天价口罩”事件,“问题口罩”乱象也时有曝光。

这些天,为了解决口罩不足问题,全社会都在积极想办法,如个人捐赠、海外采购、组织产能等,展示了举国上下在解决口罩等物资短缺问题上的努力。

但也要看到,靠捐赠、海外采购等方式解决口罩短缺问题,仍还不够。对口罩等防护物资的社会需求,现在已被疫情调至“峰值”,这远超出日常需求量,依靠既有的产能恐怕都很难满足。但无论如何,要缓解防疫物资缺口,最终还是要靠生产供应,只有源源不断的口罩尽快被生产出来并投放市场,才能有效缓解“口罩荒”的窘境。

就在2月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在会上透露,已要求全系统特事特办、开通绿色通道,只要符合条件的就采取成立工作专班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好营业执照和生产许可证,企业可以马上开工生产。目前该做法已在北京市海淀区推行,此外深圳市也在加快推进“出口转内销”。原用于出口的口罩符合进口国医用标准的,在市场监管部门登记备案,备案以后加上中文标签,马上在国内销售。

北京市还专门明确,对新落地生产防控疫情所需物资(包括口罩)的项目加快审批,各区围绕防控物资和配套部件、材料项目生产建设、认证等方面,开辟一站式、全链条并行、48小时内办结的审批绿色通道,优先配置用地用水用电等资源型指标。

而为了应防疫之需,近来各地已经纷纷开始组织生产厂家提前复工,加班加点赶制口罩,更多的口罩正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

可眼下也不排除有些生产企业和商家会心存顾虑,全力投入口罩生产,会不会导致疫情过后的“去库存”压力——因为疫情何时平息,现在还没法准确预测,而特殊时期的口罩需求“峰值状态”不可能在疫情过去后仍维持,万一生产多了囤多了,最后市场却不需要了,那该怎么办?

当下围绕口罩等物资的供应链上下游、产业生态圈,在协同保供上费了不少心思。但将产能整合以应对短时资源的结构性紧缺,势必面临着资源缺口填补后的产能过剩问题。而这对生产企业来说,或许意味着许多成本投入得不到应有回报,而这难免成为其后顾之忧。

在此背景下,国家发改委方面公开表态“不要怕”,表示各厂家只要开足马力,即使后来供大于求,只要产品合格,疫情过后富余的产量,国家也将兜底收储。这对口罩生产商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利好信号,也能给各家口罩厂吃下定心丸:毕竟,此举意味着,稀缺物资生产能力急剧提升后产能过剩,带来的潜在成本不会转嫁给企业,而是由国家层面兜底。

抗疫是个系统工程,瞻前也得顾后——既要考虑应对眼前的疫情与物资供给,也要顾虑到产能与峰值需求匹配带来的隐忧。而消除口罩生产商的后顾之忧,就是“顾后”之举。这样一来,口罩产能也能被充分激发调动起来。这对一线的医护人员和普通民众来说,同样也是利好:也只有供应充足,才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接下来,也希望各地在推动企业助力保供上多下些功夫,该减免税费就减免税费,该兜底就兜底,让企业多些安心、少些顾虑。

□徐建辉 (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