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據13名學者較早前已經提出政改建議,近日就原建議自行提出修訂,引入“名單式提名機制,在建制與泛民陣營輪番競爭性動員。8月6日,香港《明報》發表社論稱,這13名學者在社會上根本缺乏理性討論政改的氛圍下,仍然提出方案建議,爭取就政改縮窄分歧,尋求共識。文章指,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值得肯定,也期望他們的努力得到積極回應,使政改回歸基本面,各方陣營回到談判桌尋求妥協,化解政改困局。
13學者不放棄 溫和建制派也欲挽狂瀾
文章稱,此次政改在泥漿摔角了1年又5個月之後,仍然停留在各自動員階段,建制與泛民陣營根本未有過實質討論,而一般相信,全國人大常委會本月底會就2017年特首普選安排訂定框架,按目前的政治氛圍,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不排除會出現攤牌局面。
文章指, 政改是頭等大事,香港卻無人討論方案建議,只等待人大常委會拍板,然後決定是否對抗衝突,這種情况,對高度文明的香港社會,是極其荒謬的事。 特首普選若在不明不白情况下告吹,是包括中央、特區政府與建制泛民陣營都未盡職盡責的結果,絕對不能接受。在這個背景之下,檢視13名學者的修訂方案建議,反映中間理性力量力挽狂瀾的努力。
13名學者提出的“名單制方案建議,有點複雜,一般市民很難理解。不過,總的而言,方案建議是按《基本法》的規定和人大常委會相關決定設計,回應了香港的民主訴求,例如建議提名委員會倍增至2400人,新增提委由四大界別提名,經由全港選民選出,得1200票以上就可以做提委。提名機制方面,參選人獲得10%提委提名,就可以入閘,再獲得20%提委提名,就可以出閘,然後出閘參選人合組一份名單,由提委會投票,得票過半,名單就通過,參選人成為候選人,若名單未獲提委會過半票數通過,則提名程序從頭再來。
學者的建議,就提委會組成,增加了民主成分,一定程度上回應了公民提名訴求;至於提名程序,建議符合民主原則,而且顧及政治光譜的多元實質。學者認為,提委會過半數通過整份名單,可以迫使建制陣營與泛民陣營妥協,避免各走極端,因為提委會否決的並非一個陣營的參選人,而是全部參選人,若要推進選舉,建制陣營與泛民陣營必須妥協,如此有望創造良性互動的政治生態。
13名學者的方案會否理想化、實際操作是否可行,都可以討論,不過,起碼特區政府對建議要有所回應,若類如其他按基本法、人大決定框架提出的方案建議一樣,政府只是冷處理,以致湮沒無聞,則會再次挫損民間期望普選特首的熱忱,進一步壓縮中間理性力量的空間,對推進普選絕無好處。除了學者的努力,據知有建制派溫和人士,也醞釀發起聯署,爭取擺脫“佔中與“反佔中的氛圍,使在社會上應該佔大多數的中間理性溫和聲音,重新響起來,創造空間,讓各方重回談判桌,而非讓社會繼續撕裂下去,拖死政改。
勿過分解讀反佔中簽名
此次“佔中爭議中,建制陣營在民意爭奪戰方面,享有歷來罕見的優勢,反佔中簽名人數超過佔中投票人數,已可確定,這類競爭性動員,爭論誰的水分更多、哪一方面更有認受性,意義不大。總之,就民意數量而言,建制陣營正為鮮有的優勢而躊躇滿志。
文章稱,中央決定取向之前,要考慮兩種情况:(1)若把市民簽名反佔中,認為等同簽名的市民都接受特首普選有不合理限制、特首普選並非有真正選擇的選舉,可能是對簽名的成績過分解讀。(2)若政改失敗,而社會已經嚴重撕裂,香港往後的管治將會極其困難,最壞情况是出現不可管治的局面,屆時香港不單會走下坡路,繁榮消退,社會能否保持穩定,也是未知之數。
就政改討論,中央最有創造空間的能力,全國人大常委會月底決定的政改框架,只要在提委會組成、提委會民主程序,並非一錘定音,留下討論空間,讓中間理性溫和力量重掌話語權,則政改就有縮窄分歧、尋求妥協、達成最大共識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