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中国论坛”对中联部前副部长、驻乌兹别克斯坦前大使于洪君的专访整理而成,记者/张雅婷】
中国论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目前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和论坛大多涉及中国话题。您怎么看中国学者和智库参与这些会议和论坛的情况?
先讲个故事吧。多年前我去摩洛哥参加地中海论坛,论坛开始前播放了一个关于环境变化的短片。短片以2008年中国某地发洪水的场景为开头,洪水中一个小孩爬到树上,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结尾场景是北京人戴着口罩,行走在雾霾笼罩的长安街上,给人以非常恐怖的感觉。
短片结束后,会议主持人邀请每位嘉宾做5分钟发言。作为嘉宾席上唯一的中国人,我提出了要讲8分钟的申请。我说,中国在环境整治方面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短片里的场景也是真实的,但它却忽略了事情的另一面,那就是中国在环境治理上已经采取的措施和已经取得的成就。
主持人给了我8分钟时间,我临时改变了发言主题,详细介绍了中国的环保政策及最新成果。虽然我的即席发言不可能让与会者全面了解中国的环境治理,但至少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改变了似乎中国人对环境问题无能为力的错误看法。后来我一直在想,当时如果没有我们中国人在场,看完短片后,绝大多数参会人员一定会觉得,中国的环境已经恶化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事实上,中国人严重缺位,中国人经常失声,这是很多国际会议和论坛面临的“新常态”。由于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国际会议和论坛都免不了要谈论中国。但由于信息不畅、接不上头、无法派人,或者不便派人,许多国际场合出现了“讲的是中国事,见不到中国人”的尴尬场面。我们老说西方媒体和学者误解、歪曲甚至抹黑我们,但我们自己不去积极占领国际舆论斗争的舞台,不去广泛参与国际交流与对话,不去主动阐释我们的内外政策和成果,怎么不被误解和歪曲呢?
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后,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傅莹表示,中国得学习更好地沟通,我们得多来慕尼黑。
我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几年前,拉美某国召开与G20峰会相关的会边会。主办方给中国人准备了不少座位,甚至还摆上了带有“中国”字样的台签。但会议召开后,中国席上却是一片空缺。只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到场,成了中国的唯一代表。其实,他是北京某单位的退休学者,此次是以南方某大学特聘教授身份,使用因私护照前来参会的。由于会上只有他一个中国人,而他又是一位退休学者,讲话的份量和影响可想而知。听到这个故事,我受到很大震撼!
如此高规格的国际论坛,本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极好机会,而我们却白白地丧失了这些机会,实在可惜!令人欣慰的是,国内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据我所知,2019年,我国有关部门多次组团,派各领域专家学者到境外参与国际会议和论坛。相关部位、智库和媒体对外交流与对话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我本人曾两次带团出国参加国际论坛和对外交流。
可以说,这方面的情况正在好转。我们正在根据国际舆论斗争的发展变化,根据我们对外传播的实际需要,调整观念,改革机制,优化程序。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自然而然地会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中国的智库、中国的官员、中国的学者,理应走出国门,冲锋在前,担当起“伐谋”这一历史重任。
中国论坛:我知道您曾多次出席国际会议,多次参与境外的交流与对话,不同会议上的不同嘉宾,对中国的态度都是怎样的?有让您印象深刻的场景吗?
我在国际场合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人对中国都很友好。当我们面对面进行交流、对话和辩论时,只要我们热情、坦诚、开放,他们也就比较客观理性,一般来说也比较礼貌,对话就会很有成果。譬如,本世纪初,我们与埃及一家研究机构进行政策交流和对话,虽然我们比较年轻,对方出场的是退役将军、驻外大使、知名学者,甚至还有前政府部长等,但我们的对话内容丰富,气氛和谐。双方不仅讨论了中埃关系、中非关系、中东安全形势以及相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同时还涉及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大国的中东政策,几乎到了知无不言、无所不包的程度。大家因此十分开心,对话不知不觉从下午三点进行到晚上九点多,晚饭不得不一再推迟。
还有一次是在美国旧金山,斯坦福大学。我们六个人面对美方十几位前高官和大牌学者,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朝鲜半岛问题专家刘易斯、前国务院高官芬格、前国防部长佩里等。按双方原定议程,本来我们要讨论的是朝核危机和东北亚问题,研讨中美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开展合作的可能性,最后竟讨论起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国内外政策与未来走向、中美俄欧大国关系等问题。研讨会上午九点开始,一直搞到晚上六点多。当天中午,大家站在会议室外的小走廊里,简单地吃了点汉堡包。我记得非常清楚,佩里是在研讨会上半场行将结束时入场的。美方没人为他的到来而鼓掌,也没有站起来为他让座。他向大家点了点头,自己拉把椅子坐下来,直到会议结束,虽然一言未发,但始终在静静地听会。
当然,也有例外。2019年6月,我在斯洛伐克全球安全论坛上,遇到一个蛮不讲理、霸气十足的美国官员。
那场论坛的主持人是美国《纽约时报》驻布鲁塞尔外交事务评论员。他在开场白中,提到了当今世界形势,包括英国脱欧、中东战乱、中美贸易战、美欧对俄制裁、华为5G风波等问题,然后指定美国驻欧盟大使桑德兰首先发言。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大使先生的发言竟然从指控华为公司开始。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什么是华为,华为是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国有企业!”随后,他便气势汹汹地开始胡说八道,非常武断地声称,如果使用华为产品,就会严重损害公民个人隐私,就会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等等。他发言后,按程序轮到了我讲话。我也很激动,毫不客气、针锋相对他进行了驳斥。我说:世界上没有哪个人比我们中国人更了解华为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公司!我告诉大家,华为是一家优秀的民营企业。它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人才及先进管理经验,吸收和自主研发各种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包括同美国许多大公司开展合作,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在某种意义上说,华为已经是一个跨国公司,是国际合作的典范,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楷模。它不是国有企业,稍有一点常识的人应都知道。
作者出席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举行的第十四届全球安全论坛
我们的代表团成员、上海复旦大学的黄仁伟先生很巧妙地配合的我的发言。他在听众提问时站起来反问桑德兰,你说华为技术不安全,有后门,有什么根据吗?是不是基于你们美国自己的做法而得出的结论?桑德兰听了,竟然忽地一下站起来,真的是恼羞成怒了。他硬说华为就是有问题,使用华为技术就是有风险。我们这些价值观相同的国家,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抵制华为!中国正在变得很危险!我发现他气急败坏,说露了嘴,马上接过话题,回应他:“你想以价值观为基础,搞反华技术同盟,搞意识形态对抗,这不是回到旧思维吗?这不是搞新冷战吗?”
理屈词穷的桑德兰一时语塞,半天说不出话来!见此情景,主持人打个圆场,请法国学者波波洛发言。让我们感到意外和欣喜的是,这位法国学者接过话题,直面桑德兰:你没注意到吗,尽管中国在发展中也有失误,但中国确实解决了七亿人的贫困问题,确实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另外,中国反腐的力度也在加大。他还诘问桑德兰,你去过中国吗?你到过北京吗?北京的天是不是变蓝啦?最后发言的是位来自欧盟的女士。她讲话平心静气,明确表示,当今世界格局在转变,面对国际力量对比新变化和技术进步新趋势,欧洲人不应也不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也不期待回到欧洲人主导世界的旧时代。
这一番交锋下来,我们感到很满足,同时也深深感到,世界上真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散场时,桑德兰先生连一点大国外交官的涵养都没有,竟然想跳过握手告别环节,拂手而去。但我还是主动走过去,与他握了下手。我想,作为大国代表,在这样一个重要场合搞交流,搞对话,礼貌必不可少。我们一定要给主持人、给旁听者和电视机前的观众,留下彬彬有礼的好印象。
顺便说一下,这位桑德兰目前依然在任。去年10月美国众议院就特朗普总统与乌克兰总统通话门事件进行调查,他曾接受质询,提供过不利于特朗普的证词,也算是个很有性格的名人!
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对于我们中国,国际上不乏客观理性友好的声音。参与国际交流和对话,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到坦诚相待,开放包容,以事明理,以理服人。特别注意不要简单化概念化地凡事都打上“西方舆论”“西方媒体”“西方世界”这样的标签。要善于调动一切知华友华力量,善于利用一切于我有利的资源和手段,而不是孤军奋战,自说自话,要特别注意防止孤高自赏,自鸣得意,最后导致自我孤立,导致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和偏见越来越深。
中国论坛:在您的著作《与世界同行》中,您精准地总结了建国以来各个阶段的外交成就,可否也总结一下2019年中国所面临的外交局面,以大国关系为主?
回顾2019年,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世界走向大乱,中国迎来大治。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科学判断,在2019年得到了充分验证。大家都知道,大国关系是否稳定,决定着整个国际关系的发展动向,2019年恰好是大国关系动荡失衡的一年。中美关系呈现两国建交以来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美国欧盟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也没有明显改善。习近平主席第一次旗帜鲜明地点名美国等西方国家,批评他们干涉中俄两国内政,这是前所未有的,国际社会反响强烈。当然,这不是说中美关系已经不可救治。我们看到,尽管美方一再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和安全底线,中国还是力图稳住中美关系。我们要认识到,中国的进步和繁荣离不开国际合作,离不开稳定发展的中美关系。一旦中美两国完全“脱钩”,不但会给中美两国的利益造成更严重的伤害,而且会给国际社会带来难以料想的深重灾难。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警惕,不要自己掉入美国少数人鼓吹的“脱钩”陷阱。说到底,中华民族的最大利益和崇高目标是要实现全面复兴,而不是跟谁“破釜沉舟”“鱼死网破”,甚至“同归于尽”。
作者在俄罗斯接受媒体采访
过去一年,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加深。首先,中俄天然气管道的开通,标志着双方能源合作迈出重要一步。此举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俄罗斯来说,都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性举措。当然,对中俄双方不断说,更重要的是两国政治互信得到进一步加强。习近平主席年前不久会见俄罗斯客人时特别强调,中俄两国要加强战略互信,深化战略协调,共同维护各自的核心利益,共同维护地区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是当前大国关系发展的一个新动向。
对当前世界形势和大国关系未来走向,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但也不必过于悲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终究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国参与国际事务、运筹大国关系的能力和经验,越来越丰富,应对问题和挑战的资源和手段,越来越充足。换言之,中国打开国门搞建设、加强与外部世界良性互动、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历史大势,是不可阻挡的。在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之际,中美两国终于就贸易争端达成初步协议,形成第一阶段谈判成果。我想,这对2020年世界经济走势和整个国际关系,或多或少总会产生一些积极影响吧。
(“中国论坛”是是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在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的支持下创立的常设项目)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