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g水杯:管窺工業設計領域的人體工學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特邀記者 德志偉】eMag是2011年由日本長崎窯業中心研發並推廣上市的一款人體工學水杯。

常見的帶把水杯——如馬克杯,其握把一般比較小,不能所有手指都參與抓握。握把基本是耳朵形狀,使用者抓握時手腕的彎曲幅度很大,抓握時費的力氣比杯子本身重力多很多。這樣就不容易握穩,而且對於手上沒有力氣的人不夠關愛。

普通的馬克杯,可見其握把較小,不足以容下五個手指。

而eMag在設計過程中研究了人體尺寸資料庫裡的相關資料,以這些資料為依託進行杯子各部分長度、斷面的重新架構,得出了新的設計。

eMag水杯更方便使用者握持

這款重新設計的eMag有個巨大的握把,充分分開其與杯體的距離,使得eMag比常見的馬克杯重心更靠近握把,這樣抓握時就離重心更近,容易掌握力度,使得抓握更穩。握把形狀變成了上小下大的倒耳朵形以後,抓握時手腕就基本不用彎曲,讓抓握行為更順利、流暢。

窯業中心對這款設計還進行了以資料為依託的評價。具體為:重心位置和動作解析。結果顯示,新的設計帶來的無用動作明顯減少了。心理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相同重量的新設計明顯比一般的馬克杯感覺更輕便。

新設計的eMag特點可以總結為:容易抓握、杯內液體不容易灑、使用體驗更安心。

以人體工學為視角的設計一般都以兩方面為切入點,即主觀和客觀。主觀就是以問卷調查為依據,比如感覺輕了沒有,抓握是否更容易了。這些專案會從調查物件為中心的很多關鍵字中抽取、提煉。客觀就是人體尺寸資料、重心位置計算(比如用壓力傳感墊),以及動作解析(一般用專用的動作解析照相機,在調查物件的手腕、手指的多個部分貼上游標進行記錄、解析)。有了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資訊,再結合設計師的靈感和優化能力,讓產品更好地為人服務。

日本在人體工學領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運用資料進行科學設計的觀念滲透到產業的各個層面,包括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希望我國企業在相關領域的開發能多多借鑒,讓本國民眾也能用上國產的以人為本的好產品。

本文作者為日本千葉大學工業設計系人體工學研究室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