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隆精神仍具有現實意義——訪亞非人民團結組織巴勒斯坦代表賽義德·卡邁勒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馬岩)1955年,由亞非國家自發舉行的第一次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揭開了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爭取國家獨立和主權、謀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維護世界和平、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歷史新篇章。亞非人民團結組織巴勒斯坦代表賽義德·卡邁勒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倡導“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在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只有堅持萬隆會議提出的十項原則,中東國家才能走向穩定和繁榮。

賽義德·卡邁勒說,60年前,亞非國家通過“擰成一股繩來對抗霸權主義。萬隆會議的舉行,在國際社會中發出第三世界的聲音。萬隆會議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提出了處理國家間關係的十項原則,包括尊重一切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干涉他國內政、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等,這些原則完全不同於帝國主義國家處理國際關係的方式,充分體現了第三世界國家的意志。60年過去了,儘管國際風雲變幻,但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也沒有根本改觀,發展中國家仍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因此萬隆精神的現實意義絲毫沒有褪色。

賽義德·卡邁勒認為,當前中東地區的混亂局面正是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無視中東國家主權、隨意干涉的後果。中東戰爭、伊拉克亂局、利比亞混戰和敘利亞內戰帶來的極端組織迅速崛起都證明,霸權國家處理國際問題的方式只會給中東帶來更大的災難,只有堅持萬隆會議提出的十項原則,中東國家才能走向穩定和繁榮。

他說,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中國的外交政策一直淋漓盡致地體現著萬隆精神,儘管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國家,但中國並沒有以大國自居,始終平等地對待中東各國,充分尊重他國的主權,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中國對中東地區的投資和幫助中東國家修建的基礎設施,讓中東各國搭上中國經濟騰飛的快車,加速了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中國為第三世界國家樹立了榜樣,也令萬隆精神更具生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