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專家:“三大協同”應對“未來地球”諸多挑戰

text

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記者餘曉潔

李志暉)“未來地球承載著90億人生存發展的艱巨任務。各國政策制定者、科學家和公民協同作戰必不可少,自然、社會、經濟、人文、藝術等各學科的聯合同樣重要。”國際“未來地球計劃”科學委員會主席馬克·史密斯教授說。

馬克·史密斯是在3日於京召開的國際“未來地球計劃”與“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聯合研討會上作上述表示的。80餘名中外專家圍繞大氣污染、城鎮化、向可持續發展轉型三個話題深入研討。

“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CNC-FE)主席秦大河院士闡述了CNC-FE成立背景、人員結構和中國實施“未來地球計劃”的12個重點研究領域,包括大氣、水和土壤污染的歸因、防治及公眾環保意識提升,城鎮化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食物安全等。

“中國委員會將推動利用國際資源促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並通過對污染、城鎮化等可持續發展中面臨的難題提出解決方案,促進中國在全球環境變化與地球可持續性等領域的科學研究。”秦大河說。

CNC-FE副主席吳國雄院士表示,有序人類活動與可持續發展之間存在著協調統一的關係。在區域尺度上開展有序人類適應研究是全球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是在全球尺度上實現有序適應的全人類福祉和國家利益、近期和長期效益統一和協調的基礎。

中外專家達成共識,貫徹協同設計、協同實施、協同推廣“三大協同”的理念,面向“未來地球”建立一支全球科技“盟軍”,打破學科壁壘,重組現有的國際科研項目與資助體制,填補全球變化研究和實踐的鴻溝,使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更積極地為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國際“未來地球計劃”(2014-2023)是由國際科學理事會和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發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環境署等組織牽頭組建的為期十年的大型科學計劃。“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今年3月成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