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打破"玻璃門" 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落戶城市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曹凱 劉恩黎 桂娟)繼中國31個省份陸續出臺戶籍改革方案取消農業戶口後,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了《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20年推進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堅決打破橫亙在流動人口與城市之間的“玻璃門”,確保城市新老居民同城同待遇。

這一新政讓在重慶江北區工作多年的建築工人王俊看到了希望。由於家庭月收入才3000元左右,王俊無力在當地買房落戶。9歲的女兒在重慶一所小學就讀,成績優異,如果沒有戶口,以後只能送回老家繼續讀書。

“如果能順利落戶,我們一家人就不用分開了。”王俊說。

《方案》提出,除極少數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寬升學和參軍進城的農村學生、長期在城市居住的農業轉移人口和新生代農民工等重點人群的落戶條件;加大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支持力度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確保落戶後在住房保障、基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義務教育等同城同待遇。

《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間,城鄉區域間戶籍遷移壁壘加速破除,配套政策體系進一步健全,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年均轉戶1300萬人以上。到2020年,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5%。

中國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實行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農民只能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改革開放近40年來,大批農民進入城市打工、生活,因為沒有城市戶口而無法享有和城鎮居民相同的教育、就業、醫療和養老權利。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說,《方案》的出臺表明中國的戶籍制度和世界通行的規則慢慢接軌,人在哪裏居住,戶籍就在哪裏。《方案》為城鄉統籌發展提供了規範性的做法,對落戶程序進行了標準簡化。

黨國英認為,超大城市不能因為人多就把大門關起來,應想辦法對城市核心人口密集的區域進行疏解,同時優先考慮城中有穩定就業和合法租房人群的落戶需求。此外,特大城市或省會一級的城市應讓城市中的非戶籍人口舉家落戶。

專家認為,在市場化條件下,人口的流動與產業的發展高度一致。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積聚了大量政治、經濟和文化資源,是人口凈流入之地。目前一二線城市落戶需求大、落戶難,而三四線城市人口流出嚴重、吸引人才難。

27歲的鄭勤來自安徽合肥,2014年到北京工作。按照今年8月頒布的《北京市積分落戶管理辦法》,想要落戶北京,他至少需要在京連續繳納社會保險7年以上,還要在合法穩定就業、教育背景、創新創業、納稅等九大指標上積累足夠的積分,“想成為北京人的道路還很漫長”。

“如果能夠落戶,我和女朋友能更快買房,要孩子的計劃也能提前。”他說。

在河南濮陽等中小城市,提高城鎮化率的動力和房地產去庫存的壓力讓地方政府在推動農民進城上顯示出了足夠的誠意。

濮陽市城鎮化率為38.2%,遠低於全國、全省的平均水準。濮陽市給予農民進城購首套商品房每平方米150元的補貼,建立穩定勞動關係的農民納入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範圍。在確保享有同等市民待遇基礎上,濮陽市還規定可自主選擇在原籍或購房所在地落戶,其宅基地、土地承包經營權、原有集體財產分配權益不變,還放寬城區學校入學條件,擴大招生規模,保障進城農民子女享受義務教育同城待遇。

在政策的刺激下,在市區建築工地打工十幾年的濮陽縣王稱固鄉農民吳相卿今年貸款30萬元買了一套120多平米的三居室。

“等房產證辦下來就能入戶口,孩子也能就近入學。進城落戶實現了全家成為城市人的夢想。”他說。

唯一讓吳相卿擔心的是目前建築行業的不景氣,活沒有以前好找了,他希望政府能在促進就業和保障勞動權益方面給予幫助。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孔祥智認為,《方案》實施將進一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緩解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問題。這些新的落戶人口將形成一個新的消費群體,能拉動消費,在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為發展增加新的動力。

孔祥智說,不同類型的城市應按照自身情況分類制訂更加具體的落戶政策,一些超大型城市可能還沒完全做好吸納這麼多外來人口的準備,而一些中小城市雖然有吸收人口的需要,但自身卻沒有大型產業或不能提供足夠的工作機會,這些問題在制定政策時應予以考慮,解決新居民的後顧之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