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美国都能通过涉港法律,中国反而不能?

观察者网

text

【文/田士臣,翻译/观察者网 凯莉】

随着全国人大提出建立健全香港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西方的批评声音如潮水般涌来。带头的是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他敦促中国“重新考虑这份灾难性的提案”并“遵守其国际义务”。“末代港督”彭定康也就此发表了看法,他是从来不会浪费任何借香港问题来抨击中国的机会。

《南华早报》5月27日刊文《新冷战渐近,美寻求对华战略竞争,北京必须重新评估战略》

中国普通民众认为难以理解这种批评声音背后的逻辑。美国国会已数次通过涉及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新疆的法案,尽管这些都属于中国领土。

如果一个外国能通过适用于域外且干涉中国内政的法律,为什么中国不可以通过适用于本国领土的法律呢?如果中国因为这样做而被指控违反其国际义务,那对美国立法行为的合法性应当如何衡量?

从特朗普政府于5月20日发布的《美国对中国战略方针》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该报告承认40年以来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失败,并对美国的战略优势和不足进行了重新评估。这份文件明确指出,美国将“在回归现实主义原则的指引下,采取全政府路线”,尝试在经济、政治和军事全方位对中国进行遏制。

这项美国对华新政策很重要,且具有象征性。它标志着美国在外交政策层面对中国战略性摊牌,实际上是宣布与中国爆发新的冷战。

这项新战略体现了美国“逢中必反”的趋势。即使在贸易战开始之前,美国已经采取这样的反华路线,批评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行为。就《港区国安法》抨击中国只是这种趋势的例证之一。

之所以招致批评,不是因为中国没有权力颁布这些法律,任何主权国家都可以,而是因为,采取这些立法行动的国家是中国;同样,也不是因为落实国家安全法会破坏“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的自由、繁荣和高度自治权,而是因为执行本法的是中国。

尽管在中国大陆执行相似的法律保障了人民的自由和生活繁荣,也为上海、深圳等现代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基石。但对于批评中国的人来说,这些无关紧要。

另一个例子是就中国海警船与越南渔船相撞后越南渔船沉船一事,美国指责中方欺负越南,尽管是越南渔船非法进入了中国西沙群岛海域进行侵鱼活动。

如果美国这种以身份认识为基础的反华策略应用在军事活动上,将产生更具灾难性的后果。而且很难阻止美国这种“全政府”反华态度影响军事领域。一旦反华成为政治正确,将不可避免地对一线的军事行动产生影响,而这些军事行动的决策需要军事职业精神。

从理论上讲,尽管这种遏制中国的“全政府”、全方位战略会维持在冷战的范围之内,但运用在军事领域将增加双方对彼此战略意图发生误判的几率,也会让军事领域发生意外、对抗和冲突的真实风险增加一倍以上。

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逢中必反”的趋势。尽管特朗普政府之前肯定了中国的努力,但它已采取精心设计的手段,转移对自身抗疫不力的指责。

总之,美国对中国行为的评估不再是基于任何国际法规定的标准或国际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仅仅是为了反华而反华。

鉴于美国已经改变对华战略政策,中国必须重新评估自己的政策。中国的战略评估之一就是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评估的核心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为维护和平发展的战略环境,中国始终奉行谨慎、宽容、保守的外交政策。在中国与具体国家的关系中,无论大国还是小国,中国愿意在经济或安全方面吃小亏,从而积极维护这一战略机遇期。

不过现在是中国反思自身政策的时候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战略环境发生了变化。为了应对美国这种“逢中必反”的立场,中国必须转变为用我的话说是 “负战略机遇期”。

这种转变的几个支撑因素包括:

第一,既然中国做什么,美国都会反对,那么中国在与美国的战略竞争中应当采取更加积极的进取姿态,在国际法允许范围内坚决行使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的权利。

第二,中国应当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基于国际规则的多边框架。这是同所有国家发展关系的起点。

第三,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国内市场应进一步向外国投资者开放,根据国内法律的国际标准,保障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美国将战略竞争强加给了中国。中方当然希望两国保持合作与竞争共存的良性局面,探索利益互补,达到互利共赢。但既然美方坚持要做出这么重大改变,中方也必须做出这样的改变。

(观察者网凯莉译自《南华早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