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2000~2005年,婚姻匹配的基本模式是丈夫的受教育水平高于或等于妻子。在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中,這個偏好仍然存在,且沒有發生改變的迹象。如果匹配模式不變,則接受了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更難找到相應配偶。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2月1日報道,11月30日,由中國社科院人口所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7》在北京發布。
綠皮書在最後一個章節中聚焦了《特別值得關注的“剩女”群體:研究生》,並指出,教育結構變化導致城鎮婚姻市場失衡,更大程度上影響了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女研究生群體。
綠皮書統計結果顯示,2000~2010年,男女研究生的結婚率都在顯著下降。2010年,女研究生的結婚率下降到50%以下。在25~34歲這個適婚階段下降尤其明顯。
綠皮書分析稱,高校擴招縮小了接受高等教育群體的性別差異。這個影響尤其體現在研究生階段。在20~29歲年齡組,2010年,女性已經超過了男性。換言之,新入學的研究生,以女性爲主。
如果男性偏好受教育水平相當或略低的配偶,在35歲以上的研究生中,因男性比例更高,女性容易找到相匹配的配偶;在34歲以下的年輕群體中,性別比變得對女性不利,如果匹配模式不變,則接受了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更難找到相應配偶:受教育水平提高,使她們同時面臨年齡增大和候選配偶減少雙重風險。
至于婚姻市場上不同受教育群體是怎樣匹配的,綠皮書稱,按照婚姻階層假說,在正常情況下,男女都會偏好同一個階層的異性。但是,如果男性出現了減少,則男性會娶到更多高階層的女性。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法國的青年男子減少,高階層的女性只好“下嫁”低階層的男性。
將受教育水平作爲其所處階層的代理變量,綠皮書統計顯示,2000~2005年,婚姻匹配的基本模式是丈夫的受教育水平高于或等于妻子。在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中,這個偏好仍然存在,而且沒有發生改變的迹象。具體爲:2000年,受教育程度爲大專的女性,其丈夫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爲69.2%,2005年爲73.6%;受教育程度爲本科的女性,其丈夫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在這兩個年份分別爲64.4%和65%;女研究生能嫁的丈夫最高受教育分類也是研究生,兩個年份的比例分別爲48.1%和48.6%。
可見,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對丈夫的受教育程度要求沒有改變:如果找不到受教育程度相當或更高的男性,她們可能會選擇單身。反過來,男性則願意找一個教育水平低于自己的妻子,男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妻子受教育程度低于自己的比例越大。
綠皮書指出,高校擴招改變了高等教育群體的性別比,但女性尋找配偶的模式並未變化,使她們匹配失敗的風險增大。
綠皮書進一步認爲,面對女大學畢業生的增加,男性在婚姻市場上的匹配模式開始發生變化:受教育程度爲大專的男性,其妻子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由38.4%上升到49%;受教育程度爲本科的男性,其妻子受教育水平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由30.1%上升到38.4%;男研究生的妻子爲研究生的比例,也從2000年的17.3%上升到22.6%。
綠皮書指出,婚姻市場上,5年時間在經驗上不算長,但可以謹慎判斷:男性已開始根據變化了的環境,調整自己的配偶選擇,而女性對配偶的選擇還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變化。這可能是“剩女”現象比“剩男”更嚴重的原因。
(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