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兩顆原子彈。不久後二戰結束,那個爆炸瞬間也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的一次核戰爭。
“小男孩”和“胖子”爆炸瞬間
原子彈的研製,源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項重大科學發現——原子核裂變後,能夠釋放出巨大的能量。1937年2月,納粹德國開始執行了“鈾計劃”。而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後正式向納粹德國宣戰,一些科學家提議先于納粹德國製造出原子彈。
愛因斯坦(左)曾寫信給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提議先於納粹德國製造出原子彈。
1941年12月6日,美國正式制定了代號“曼哈頓”的絕密計劃,並賦予“高於一切行動的特別優先權”。奧本海默被任命為“曼哈頓”計劃的實驗室主任。
“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
“曼哈頓”計劃規模大得驚人。這項複雜的工程成了美國科學的熔爐,匯集了以奧本海默為首的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其中不乏諾貝爾獎得主。據統計,“曼哈頓”計劃在頂峰時期曾經起用了53.9萬人,總耗資高達25億美元。1945年7月16日早晨5時30分,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的阿拉莫果多爾沙漠地區試爆成功。
第一顆原子彈試爆場景
原子彈的成功,使美國政府改變了在太平洋戰場長期推行的請求蘇聯對日宣戰的政策。1945年7月24日,第一顆原子彈試爆僅過一周,美國總統杜魯門即命令於8月3日前做好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一切準備工作。
曼哈頓成員Francis Birch在標記“小男孩”,右邊Norman Ramsey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士兵在檢查“胖子”外殼
工作人員在密封“胖子”
需先將原子彈放入坑中,再利用液壓升降機推升到機艙
8月6日7時零9分,從太平洋馬利亞納群島的提尼安島基地起飛的三架B-29重型轟炸機飛臨廣島的上空。一陣轟鳴過後,飛機並未投彈。8時15分,B-29第二次進入廣島上空,"恩格拉·格"號駕駛員提貝次上校和另兩名少校透過稀疏的片片白雲,瞄準目標,按下了電鈕,從一萬米高空用降落傘把"小男孩"投了下去。
B-29飛機等待裝載“小男孩”
50秒後原子彈在離地面666米的空中爆炸,隨即發出令人目炫的強烈閃光和震耳欲聾的巨響。頃刻之間,整個廣島淹沒在黑色蘑菇狀的煙雲之中,市區冒起幾百根沖天火柱,引起一連串大爆炸。據統計,當日死者7萬多人,受傷和失蹤5萬多人,死傷占全市24萬人的52.9%。市區76000多幢建築物,全毀的有48000幢,半毀的22000幢。一座繁華的大都市,頃刻間變成了一片廢墟。而8月9日在長崎投下的“胖子”,當即67000餘人喪生。
兩個坑長寬大約分別為3.5m、2.5m,作為紀念,現在仍留在提尼安島上。
奧本海默的內心五味雜陳。“曼哈頓”計劃一開始是為防止德國人擁有這毀天滅地的力量,卻在德國投降後為美國政府稱霸世界的野心服務。原子核裂變理論既為人類開發和利用新的能源敲開了大門,也打開了以原子能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潘朵拉魔盒。在此我們銘記歷史,只為避免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