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赴南沙最大規模漁船船隊返航 將繼續發

APD NEWS

text

圖為漁船船隊依次進入澙湖躲避風浪。 新華社記者 王存福 攝。

1765海裏,經過永暑礁、渚碧礁、美濟礁——海南近年來最大規模漁船船隊赴南沙群島進行捕撈作業18天后,於29日6時50分返回三亞。此次捕撈船隊赴三沙漁場生產作業,是漁業企業、合作社、漁民三方合力前往深海的一次民間行動。

“此次捕魚活動,主要在中國的傳統漁場南沙中部地區展開,過去個別漁民‘三五成群’,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對抵禦自然災害和抗擊國外的抓扣很不利。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章華忠告訴記者。

船隊自7月12日出發,先後抵達南沙永暑礁、渚碧礁、美濟礁等島礁,並在上述區域進行試捕作業,並對島礁周邊魚群資源進行了探測,積累了較多外海捕撈資料。

此次前往南沙捕撈的30艘漁船之中,包括1艘3000噸的綜合補給船,為捕撈船隊提供油、水、冰、魚貨收購等服務,兼負指揮船職能;還有29艘140噸以上的鋼質船。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海南現有36家從事捕撈生產的漁業合作社,社員3000多人,合作社專業化、組織化程度高。這次由綜合補給船帶編隊的方式作業,能更好地探索出發展深海捕撈的方法路子。

專家指出,在南海海域增強捕撈能力迫在眉睫。海南省水產研究所所長李向民表示,南海海域是全球熱帶生物多樣性的中心,適合大範圍開發。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人士稱,南海海域面積廣闊,漁業資源相當豐富,尤其三沙漁業資源豐富但開發不夠,未來將以近海捕撈為主,向近海捕撈與外海、遠洋捕撈並舉,逐步向外海、遠洋捕撈為主轉變。

據調查,三沙漁業資源的潛在捕獲量約為500萬噸,每年的可持續捕獲量在200萬噸,而目前海南每年的捕獲量僅為8萬噸左右,開發前景巨大。“這次捕撈船隊赴三沙漁場生產,就是要發展外海捕撈,開發漁業資源,促進漁民增收。海南省漁業部門相關人士說。

據介紹,海南將把眼光瞄準西中南沙等外海漁場豐富的漁業資源,發展壯大外海、遠洋漁業生產,限制對資源造成破壞的作業方式,發展資源節約型作業方式。採取“公司+漁民或捕撈漁民合作社等組織化程度較高的形式,組織漁船開發西中南沙等外海捕撈。近幾年,全省新造100噸以上漁船150多艘。

另外,此次漁船有組織出行,被認為是民間力量開始參與宣示南海主權的一個重大舉措。業內人士認為,海南三亞等地日漸發展壯大的漁業專業合作社正在為民間力量參與南海維權提供內生力量。

實際上,外海捕撈一直是很多漁民的夢想。但平日裏,外海區域的情況不明,加之經常遭受外國漁船騷擾,且遠外海捕撈的經濟成本也非常大,漁民不敢輕易出去。

“此次漁船船隊結伴出行,看似偶然,實屬必然。隨船漁民黃秀程說,有組織去南海打漁,今後將會變成常態。

海南大學中國現代經濟理論研究所所長王毅武認為,發展南沙漁業對減輕近海壓力,緩解漁業資源衰退的惡性循環具有重要作用。發展南海外海漁業是解決南沙主權問題的優先戰略選擇,開發三沙,漁業先行,南海外海捕撈可以走得更遠。

三沙漁場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漁民的傳統作業漁場。近年來,隨著海南省捕撈合作社專業化、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深海捕撈能力不斷增強,海南漁民前往三沙捕撈作業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